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油价波动与未来走势:一个多重均衡的视角
《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济热点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油价波动与未来走势:一个多重均衡的视角陈宇峰摘要:在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长期和短期特征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均衡视角的国际油价变动模型,同时也预测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国际油价的未来可能走势。本文认为,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影响、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等因素的冲击影响,国际石油均价在未来的两年内将维持在80美元至100美元区间内震荡。关键词:国际油价;多重均衡模型;短期波动;长期走势一、引言20世纪末,经历了长达20年的平稳过渡期之后,“廉价油价时代”被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超乎经济学家想象的“高油价时代”。根据美国能源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EIA)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WTI现货石油的名义价格在2000年1月仅为27.26美元/桶,而在2005年3月则超过历史最高点40美元/桶,高达54.95美元/桶,涨幅超过了101%,这已经超过了任何经济学家和工业实践者的承受能力。但事实却是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全球石油危机”,一路飙升的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创造了147美金/桶的历史天价,比10年前的国际平均油价上涨了4-5倍左右①。毋庸置疑,此番席卷而来的全球化石油危机无论是在震荡幅度上,还是上涨速度上,都已超过前两次石油危机,令那些沉迷在经济蜜月期盛宴中的各国政府和实践者措手不及、无所适从。而另一方面,波动剧烈、涨幅迅速的国际油价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给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之路蒙上了一层迷雾。世界银行(WorldBank)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经济在前两次石油危机爆发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严重下滑的趋势。在1973至1974年间,世界经济实际GDP增长率从6.06%下降到1.47%;而1979到1980年间,实际GDP增长率又从4.03%下跌至1.81%。当然,此次石油危机也不例外。在“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世界经济、经合组织(OECD)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态势。其中,全球经济的实际GDP增长率从2002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1.84%,OECD更是从1.70%下跌至0.6%的历史最低水平。同期,中国一直保持着9%以上的高增长率,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同样也下滑到了过去六年以来8.7%的最低历史水平(如图1所示)。图1经济增长走势与国际油价波动的关系资料来源:根据Wor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Data”、“Platts:OilSpotCrudePrices”和OECD,“GDPGrowthData”等相关年份数据整理而得。[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应急项目(2009JYJR020)、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工商大学产业经济学)重点项目、浙江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企业管理学)、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人才基金(Q09-9)等经费资助。陈宇峰: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现代商贸研究中心310018电子信箱:chenyufeng@gmail.com。--3《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济热点上述现象似乎也暗示着正处在低位徘徊的世界经济和持续走高的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同时也给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力量。2008年,全球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海啸,直接触发了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这与之前长期维持高油价的“第三次全球石油危机”不无关联②③。持续走高的国际油价不仅抑制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工业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全球经济深度探底的风险,尤其是陷入经济衰退以后,如果高油价的态势仍然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真正的经济复苏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中小企业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创新动力也都将被高油价这一“幽灵黑客”彻底地扼杀在摇篮之中。既然奇高不下的国际油价以及伴生的全球性第三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呢?是人为因素?还是市场行为?抑或其他呢?同时,这些因素又会最终引导未来的国际油价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但涉及到了国际油价本身波动的稳定性,而且对于国际油价的广泛研究也关乎到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特别是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前途更是至关重要。二、长期看涨的国际油价波动特征事实石油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最重要化石燃料之一。同时,石油也被视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直接关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兴衰存亡,时刻影响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政要和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管清友、何帆,2007)。一直以来,国际油价市场基本上处于频繁大起大落的不稳定性状态,其价格既受到了市场本身的供需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因素、自然灾害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影响。尽管国际油价波动受到难以预测的外部因素干扰,但并不说明国际油价波动无一定的特征规律可循(李纪建、管清友,2007)。首先,国际石油价格的无规则变化并不仅仅是统计意义上的随机游动,更多的还是说明了石油资源作为物质和金融资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常规的资源使用价值赋予了石油资源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一旦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发生变化,那么石油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规律已经远远超越了供需决定机制,尤其是在2008年相继爆发世界性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之后,石油价格背后所隐藏的金融产品特征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陈宇峰、俞剑,2010)。其次,纵观二战以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可以发现:从1948年到1972年间,国际石油的名义价格稳定地维持在每桶3美元。随后国际油价出现第一次拐点,并在1974年升至每桶12.21美元。不久,国际油价再次迎来重大转折,石油价格在1981年几乎达到了每桶35美元④。此后二十年内,油价总体上趋于平稳,并没有再次出现快速上涨,而是围绕20美元/桶的水平上下浮动。2000年至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上涨动力得到了急速释放,世界也随之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高油价时期。虽然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油价出现了急剧下跌,但是从长期来看,国际石油价格始终存在着一种不断看涨的趋势。根据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数据积累情况,可将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分为五个阶段(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1946年1月-1973年12月)、第二阶段(1974年1月-1980年12月)、第三阶段(1981年1月-1999年12月)、第四阶段(2000年1月-2008年7月)、第五阶段(2008年8月-2009年12月)。第一阶段:低位徘徊(1946年1月-1973年12月)图2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趋势(单位:美元/桶)资料来源:。--4《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济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之后全面终结,而进入和平阶段的国际油价便一直萎靡不振。此后的三十年间,石油价格虽经历了一些小幅的上涨,并从1946年1月的1.17美元/桶最高上涨到1973年12月的4.31美元/桶,总体涨幅也达到了268%。但是,原油价格的平均上涨速度是相当缓慢的,以至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夕,国际油价的名义价格还不足5美元/桶。事实上,这种异乎寻常的国际低油价变动不仅抑制了当时世界工业的整体性发展,而且也损害了石油输出国的生产动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总量远远低于石油的供给总量。正是供大于求的世界石油格局,才导致了国际廉价油价时代的长期存在。从需求面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极大地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石油的有效需求量。从供给面来看,二战的主战场远离世界主要产油区,因此,石油供给总量并未因战争而受到较大的冲击影响。除此之外,低位徘徊的国际油价与二战以后实行的金本位制不无关联(王颖、管清友,2009)。1944年到1973年间,世界各国纷纷采纳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是以黄金为基础,实行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这种货币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了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进而最大限度地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第二阶段:风云突变(1974年1月-1980年12月)中东战争爆发以后,先前的世界低油价时代便宣告终结。随后,石油价格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就从每桶不足4美元上涨到11美元,涨幅超过了175%,这也是国际油价在二战以后的首次大幅上扬。在1979至1980年间,由于伊朗国内的政治动乱和两伊战争的爆发,再次扰乱了国际原油市场的秩序,国际油价继续向上攀升,并最终达到40美元/桶的高水平。不难发现,世界油价在这一阶段中上涨了10倍多,一度形成让世人瞪目结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其中,第二阶段的石油平均价格为17.5美元/桶,已远远超出第一阶段内的最高价格,这一价格信号强势地表明了这一时段内的国际油价总体上呈现出了上涨的趋势。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两次石油危机后的价格异常变化正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政策所致,而且OPEC的大规模减产以及石油禁运是直接触发两次石油危机的主要原因(管清友,2008;赵中伟,2009)。其中,1973至1974年间,OPEC出乎意料地实施减产计划,石油产量随即从3127万桶/日降到了3104万桶/日;而在1979到1980年间,OPEC再次大幅削减产量,并将石油出口量从3160万桶/日调低至2760万桶/日,降幅超过12%。受此影响,国际油价在相应时段内出现了快速攀升⑤。第三阶段:震荡调整(1981年1月-1999年12月)突如其来的两次全球性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球经济开始明显下滑。不久,国际油价便从1980年4月峰值价格39.50美元/桶的位置开始震荡下跌,一直调整到1986年7月的低谷——11.58美元/桶,跌幅达到了70%。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国际石油平均价格为20美元/桶(如图2所示),明显高于第二阶段17.5美元/桶的均价。很显然,国际油价在这一时段内继续保持着上涨的势头,只是上涨的速度有所放缓而已。石油的供需机制仍然决定着这一时期的国际油价走势。从需求面来看,世界各国的石油需求量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呈现出了“V”型走势。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BP)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世界石油消费量在1979至1983年间连续下滑,每日消费量分别从1979年的6413万桶降至1983年的5775万桶。1984年以后,世界石油消费量才开始逐年增加,并在1988年重新回到危机前的原油消费水平。而从供给面来看,OPEC在1980至1985年间实施了大规模的减产计划,但在1986年却出人意料地大幅增加了石油的出口量,这主要是由于OPEC各成员国纷纷生产超出本国配额的产量,造成了世界石油供给产量的短期井喷现象。在1980至1999年的二十年间(除1998年外),世界石油市场的每日缺口量大致位于50万桶至150万桶的区间内。也就是说,世界石油市场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饥饿状态,--5《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2期经济热点这也为这一阶段的国际油价上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现实依据。第四阶段:强势上扬(2000年1月-2008年7月)经过第三阶段长达20年的震荡调整之后,世界油价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波动、高增长的新阶段。在2000到2002年间,国际油价在每桶20美元到35美元的区间内上下浮动。但是,2002年以后,国际油价一路上涨,接连刷新国际油价的历史最高记录。国际石油价格从2002年1月的19.67美元/桶最高涨至2008年7月的147美金/桶的历史天价,爆发了出人意料的“第三
本文标题: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油价波动与未来走势:一个多重均衡的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