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龙门石窟遗产管理与保护
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班级:2015级风景园林二班姓名:杨婷婷学号:20152246582018年5月27日目录1.龙门石窟遗产概况和范围---------------------------------------11.1龙门石窟概况----------------------------------------------11.2龙门石窟范围----------------------------------------------32.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历程---------------------------------------32.1龙门石窟保护历程分段详述----------------------------------32.1.1开窟时采取的保护措施----------------------------------32.1.2开窟后历代的增建、改建工程----------------------------52.1.3科技保护的时代----------------------------------------52.1.4各阶段保护工程的效果----------------------------------63.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现状整体情况---------------------------------63.1自然环境--------------------------------------------------63.2管理体制与经费来源----------------------------------------73.2.1管理机构及构成----------------------------------------73.2.2资金来源和分配使用状况--------------------------------73.3旅游开发利用----------------------------------------------73.3.1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状况--------------------------------73.3.2旅游设施建设------------------------------------------83.3.3对地方经济的影响--------------------------------------84.龙门石窟的价值及其体现---------------------------------------84.1文化遗产价值----------------------------------------------84.2艺术价值--------------------------------------------------84.3科学研究价值----------------------------------------------84.4旅游价值--------------------------------------------------84.5经济价值--------------------------------------------------95.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内容---------------------------------------96.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原则---------------------------------------106.1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106.2可识别性原则----------------------------------------------106.3可持续性原则----------------------------------------------107.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方法---------------------------------------108.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119.龙门石窟文化遗产前景展望-------------------------------------1311.龙门石窟遗产概况和范围1.1龙门石窟概况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以悠久历史、精湛雕刻、灿烂文化著称于国内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之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它象一块璀璨的瑰宝镶嵌在香山伊水之间,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龙门居住十八载,在赞龙门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又称伊阙,地处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见表一),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表一龙门石窟不同朝代的开凿情况表格来源:知网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个时代的造像有不同的凤格。北魏佛像秀骨清丽,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脖子细长,胸部平坦,衣纹采用平直刀刻法,刚劲质朴;唐代造像体态丰胰,脸部丰满,双肩宽厚,脖子短粗,有横纹,胸部隆起,衣纹采用圆刀刻法,自然流畅。图1图片来源:百度百科2图2石窟内佛像图片来源: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网站龙门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见图3。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图3龙门石窟示意图图片来源:知网31.2龙门石窟范围根据《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规定,龙门石窟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自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佛座向东2000米至张合山,向西700米至洛伊公路,向南800米至二道桥,向北2400米至广化市场街。建设控制地带为:自保护范围边线向东800米至二广(洛界)高速公路,向西1200米至王城大道,向南2000米至草店伊河大桥,向北400米至园林场。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包括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龙门村、郜庄村、寺沟村、张沟村、魏湾村、郭寨村、东草店村、西草店村和镇南社区、河东社区。园区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园区人口3.6万人。图4龙门石窟位置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2.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历程2.1龙门石窟保护历程分段详述石窟寺保护工程历代不断,大体可划分为开窟时、开窟后和现代三个阶段。2.1.1开窟时采取的保护措施石窟寺的保护工程是从其设计建造时就已开始了的。防崩塌设施:为保证洞窟开凿后不致因应力变化造成崩塌,设计者根据宗教的需要,按不同地区的地质、地理条件安排洞窟的形制,或以中心柱支顶,或者将窟顶凿成穹窿形。从我国石窟寺中心柱窟形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延续情况(北魏至宋历代均有)可以判断出,中心柱和穹窿顶均具有石窟保护的性质,仅把它们看作是一定历史时期的风格或样式,而当作石窟断代的依据,显然是片面的。龙门石窟为石灰岩质地,其窟形多为穹窿顶,而居砂岩地区的四川大足、宁夏须弥山石窟,则至唐宋时期仍有中心柱窟出现。防雨水设施:我国石窟群中的防风雨设施分布较普遍,形式上有排水沟(如4图5)和防水雨篷(如图6),见于龙门北魏时期第140窟(宾阳洞)外二力士、第119窟(唐字洞)及第1609窟(石窟寺)等都属于此类,只是深度多只有o.40米。唐代,其深度增加到o.70米以上,其中的第521、522(双窟)、543窟(万佛洞)等,深度已达1米以上,很好地保护了外壁的雕刻。另一种形式是大型木构窟檐,它既保护了雕刻,又有雄伟壮观的气势。龙门石窟中有看经寺、潜溪寺等,时代均属唐。其建筑为单坡、无墙体,不影响通风及光线。此外还有与主洞同时开凿的前室,安西榆林窟是很好的范例。与开窟同时的保护设施及遗迹,从文物保护的原则上讲,应予以保护和保持;从功能上讲,也应该是值得当今借鉴的,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还可以在保持原有外观的前提下,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效果变得更好。图5排水沟图片来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古人是如何保护龙门石窟的图6防水雨篷图片来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古人是如何保护龙门石窟的52.1.2开窟后历代的增建、改建工程石窟开凿后,历代都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实施增建或改建工程,有的是考虑到佛教徒居住的方便,也有的是为了保护供奉的神灵或借以许愿。窟檐建筑:奉先寺在窟形上具备了防雨、防山洪冲刷设施,又有防风化涂料的保护。其造像比例掌握了透视学的视觉差,高大的佛像比例匀称。然而,宋代在它上面加盖的九间保护性大房,却破坏了壁面雕刻艺术在视觉上的完整。从佛教信仰上讲,让大佛肩扛大梁“终身劳累”,显然是不合适的。从地面建筑柱础遗迹的布局看,百余根柱子林立,确实遮挡了视线,通风及采光也受到影响。类似这种情况还有龙门第403窟(潜溪寺)窟檐(清代改建)和陕西的彬县大佛寺窟檐,都造成洞内常年潮湿。记载中,乐山大佛是自扛凌云阁梁架。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的第5窟大佛楼,也同样是肩扛大梁。窟门:自唐代以后,一些佛教徒为保护石窟,或为居住,对一些洞窟凿槽装门或作砖券门洞。这种方法凿毁了雕刻(如宾阳中洞洞门的神王、路洞的供养菩萨等)。另外,还造成洞内光线不足,通风条件不好,凝结水积聚,雕刻品溶蚀严重。据测记,其相对湿度年多在75%以上。1960年前,我们的石窟保护工作还停留在三十年代的看守办法。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问题,仍多采取加门券洞的方法。本来通风很好的古阳洞、药方洞,因门券小或作封闭房屋式窟檐,七十年代庆阳北石窟第3窟采取装门封闭办法,造成洞内无干燥时。民间对残破佛像的修补:石刻受到破坏(主要是被盗),佛教徒、民间艺人对其进行了修补。因其材料及工艺水平所限,常常把很好的艺术品补得不成样子,而且还在雕刻品上打孔、装木杆铆固。宾阳洞外力士身上的无数孔洞就是一例。支护:即对石窟崩塌残留部分进行支顶。二十年代龙门石窟已有两项工程:东山第2500窟、2600窟(大万伍佛洞同北洞)间墙崩塌后砌石支顶。奉先寺大佛南侧溶洞砌石填补,保持了其稳定性和完整性。这一类砌补属抢险工程。2.1.3科技保护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门石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但因科技落后,其方法多沿袭几百年前的老方法,效果如旧:(1)对残断雕刻品用水泥补修,如奉先寺阿难像、敬善寺力士、菩萨等处。(2)建古阳洞砖券门洞,修封闭式药方洞窟檐(实为建房)。(3)伊阙佛龛之碑水泥亭,重力落在将要滑落的碑体上。自1965年起,龙门石窟的保护进入了科技保护时代。为积累科技保护的资料,开始对气象及洞窟干湿度进行观测,并研究洞窟周围树木对石刻的危害,总结出了洞窟潮湿的原因。工作中发现,清理窟顶、边坡树木,是保护洞窟及所在岩体的整体稳定性的主要措施,随之开始了科技保护工程:(1)为降低洞窟内湿度,消除凝结水,拆除了宾阳洞、古阳洞洞门及药方洞、潜溪寺窟檐。(2)用化学灌浆结合工程金属铆杆的方法,对洞窟雕刻品及岩体进行加固,达到整体稳定。(3)修建大型防水雨篷及窟檐工程。(4)建防护围墙、栏杆(单纯的保护设施)。(5)为方便游人参观、安全检查及研究工作而
本文标题:龙门石窟遗产管理与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6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