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3、定量与定性资料定性研究(导论P133)——是一种将观察者置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体事件活动所构成,这些事件活动转换着世界。它将世界转变成一系列的陈述,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自然主义的方式。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实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富玉的意义来理解或来解释现象。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定量研究——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以对比的信息。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局限:1.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2.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3.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定性研究1P11):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性更为重要。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思想学派的许多成员都拒绝实证主义的和后实证主义的标准,他们把这些标准看作与他们的工作无关,认为这种标准事实中复制一种类型的科学,即那种压制太多声音的科学。这些研究者寻求评价他们工作的替换方法,包括逼真性、情绪性、个体的反应性、人道的伦理、政治的惯例、多种声音的文本以及对象的对话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者和后实证主义者认为他们所做的是排除了个人偏见和主观性的好的科学。他们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看作是对推理和真实的攻击。3.捕获个体的观点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定性研究者更有可能面临和遇到日常社会世界的限制,他们将这个世界看作是在运转的,并将他们的结论嵌入其中。定性研究者致力于一种主位的、具体的、基于个案的立场,这一立场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特定个案的特殊性上。定量研究者从这个世界中进行抽象,很少直接地对其进行研究,他们寻求一种建立在由大量随机选择到个案所导出地概率基础之上地客位的、发现普遍规律的科学,这种陈述高高在上,并在日常生活的限制之外。5.获得丰富的描述定性研究者相信对社会世界的丰富描述是有价值的,而定量研究者带着他们客位的、关于普遍规律性的允诺,很少关注这种细节,定量研究者有意地不关注这种丰富地描述,因为这种细节打断了他们概括的过程。4、纯粹研究与应用研究二、社会研究的伦理(导引P102)1、自愿参与2、对参与者无害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三、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社会研究方法P75)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四、两种逻辑体系1、科学的传统模式(三步法、运用的时演绎逻辑)首先,对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产生兴趣,提出理论假设——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定期望,它遵从更为一般性的命题;更为一般地说,它是关于来自理论的事物的本质的期望。是关于在现实世界中应该能够观察到什么的期望——假定理论是正确的话。其次,检验假设是否成立:1.对假设中的变量进行定义2.说明如何测量变量,即操作化——走出概念化的一步,是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是对在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确操作的说明。3.说明变量的意义,即操作定义——根据对观察进行分类的操作而做出的具体的、特定的定义。零假设——与假设检验和统计度显著检验相关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政治被研究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在统计上否定了零假设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变量之间是相关的。最后,观察现实世界并测量所看到的现象。接受或拒绝假设。2、归纳推理观察——寻找模式——获得结论研究设计一、目的1、探索探索性研究也成先导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又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准备。目的:A.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某事物更加了解的欲望;B.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行性;C.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缺点:很少圆满地回答研究问题,尽管它可以为获得答案和寻求确切答案到研究方法提供线索。2、描述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3、解释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二、通则式研究的解释逻辑通则式因果关系的准则:(1)变量之间必须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如一个变量的改变影响到另一个变量的改变,或者一变量的特定属性跟另一变量的特定属性相关。相关本身并不意味着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确实因果关系的一个标准。(2)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3)非虚假关系——两变量之间巧合性的统计相关,其实是由第三个变量引起的。三、必要原因—充分原因四、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1)个体(2)群体(3)组织(4)社会人为事实(socialartifacts)——人或其行为的产物。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五、研究的时间维度截面研究——以代表了某个时间点的观察为基础的研究。是对一个代表某一时间点的总体或现象的样本或截面的观察。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通常都是截面研究。历时研究——该研究设计需要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是一种跨时段观察同一现象的研究方法。趋势研究——一种历时研究,其中总体的某些特征一直得到研究——每一时点都采访不同的样本。是对一般总体内部历时变化的研究。世代研究(同期群)——研究者历时性地研究特定亚总体。尽管在每次观察中,数据可能是从不同到成员中收集的。专题群体研究——一种历时研究,其中的数据是从不同的时间点的同一批对象收集起来的。能提供随时间变化的综合性资料,但样本量减损会导致差异。六、社会研究的具体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或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1)概念化——细化所要研究的概念和变量的含义,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1.概念的界定: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2.选择测量指标:确定如何测量变量,选用哪些指标(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它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来测量。3.编制综合指标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就是一步步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2)选择研究方法(3)操作化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变量)。决定如何收集我们所要的资料:直接观察、阅览官方文件、使用问卷,或是其他技术。(4)确定研究总体(5)观察(收集资料)(6)资料处理(7)资料分析(8)得出结论并应用七、研究计划书基本要素:议题或目的,文献回顾,研究对象,测量,资料收集方法,分析,时间表,经费研究的建构一、概念化1、指标与维度维度——概念的一个可指明的方面,概念的具体层面或具体方面。区分概念的不同维度可以加深我们对研究事物的了解。指标互换性——如果多个不同的指标或多或少代表了同一概念,而这个概念既真实又可被观察,代表这些指标的行为就会与代表这个概念的行为一致。2、真实定义、名义定义与操作定义真实定义反映了术语的具体化,试图制定概念“真实”的努力只会导致困境:将概念结构错当成了真实的实体。详述——使得概念更为明确的过程。依赖于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名义定义——指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无需指标真实,是任意的。操作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即如何操作。更接近于名义而非真实定义。3、概念次序的建立二、操作化选择1、变量应该包含的两个要素:(1)变量的属性要有完备性。一个变量要对研究产生效用,组成该变量的属性就应该涵盖所有能够观察到的情况。(2)变量的各个属性应具有“互斥性”。要将观察结果纳入某个唯一的属性。2、测量层次:定性测量——在该测量层次下,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即该测量层次只是描述了属性之间的差异——这也是其与定序、定距、定比测量的区别。定序测量——该测量层次描述了变量的属性沿着某个维度的排行序列。不同的属性代表了变量的相对多寡程度。定距测量——该测量层次所描述的变量的属性可以排序,而且相邻属性之间的距离时相等的。定比测量——该测量层次不仅描述了定性、定序和定距测量所提到的属性,另外还是以“真实的零”为基础的。三、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1、精确性和准确性2、信度——指的是测量方法的质量,即对同一现象进行重复观察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资料。(1)前测—后测法(2)对分法(5:5)(3)利用已有的测量法(4)工作人员的信度:测量缺乏信度也可能是工作人员所致,由多种方法来检查这种信度,如复证。此外明确、具体、训练和练习都是避免出现信度问题的有效方法。3、效度——指的是测量准确地反映了需要测量到概念。表面效度——衡量一个指标到品质,即该指标看起来是否能对某变量进行合理测量。标准关联效度——某测量与外在标准相关的程度。建构效度——在某理论体系内,某测量与其他变量相关的程度。四、指标、量表和分类法1、指标和量表指标——一种复合测量,它包含了多个具体的观察,并代表着一些更一般的维度。量表——一种复合测量,由多个具有逻辑结构或是经验结构的项目组成。量表的例子包括鲍嘎得社会距离量表、瑟斯东量表、李克特量表、哥特曼量表。相同:指标和量表都是典型的对变量的定序测量,既根据具体变量(如信仰虔诚度、疏离性、社会经济地位、偏见或是智商等)的分析单位进行排序。区别(通过分值分配方式):指标往往通过单个属性到分值积累来建立,如通过加总受访者赞成的偏见陈述的数量来测量偏见;量表的建立则是通过对问题的不同反应模式赋予相应的分值,使不同选项反映变量变异程度的强弱。量表利用了任何存在于各种属性之间的差别。一般而言,量表优于指标,因为量表能测量变量的强弱程度,量表分值所表达的信息比指标多。2、指标的建构(1)项目选择1.表面效度——选择指标项目的首要标准使表面效度(或称为逻辑效度);2.单一维度——指标还应具有单一的维度,如反映宗教虔诚度的项目绝对不能
本文标题:社会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6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