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部编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同步测试班级:姓名:一、积累运用(22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颓.唐(tuí)交卸.(xiè)琐.屑(xiè)残垣.瓦砾(yuán)B.摇曳.(yì)差.使(chāi)惆.怅(chóu)旁逸.斜出(yì)C.篱.笆(lí)蔓.延(màn)泥泞.(níng)屹.立不动(yì)D.鲜腴.(yú)婆娑.(shā)主宰.(zǎi)举箸.提笔(zhù)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____。(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等问题做了重要________。(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4)苍黄的天底下,远近________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A.幻想部署烘托横着B.憧憬布置映衬有着C.幻想布置映衬有着D.憧憬部署烘托横着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B.十五年来,父母为了我辛苦付出,我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感谢他们。C.“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D.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尽管努力了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离目标总会近一些。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要说梅,我最偏爱的是白梅,它冷艳洁白,一尘不染,清香浓郁。白得超凡脱俗;白得素雅纯净;白得如冰似雪。________①但写梅写得最绝的还是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②王冕也在《白梅》中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③他的诗中不见一个梅字,却把梅的影子和暗香写得入木三分、俏丽可人,使人产生无限联想。④卢梅坡曾在《雪梅》中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A.③①②④B.④②①③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B.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小说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春》《背影》《济南的冬天》等深受读者青睐。C.《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D.《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6.古诗文默写。(7分)①《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③《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④《答谢中书书》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⑤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⑥《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⑦《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二、阅读理解(48分)(一)阅读《雁门太守行》,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善用表颜色的词,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B.颈联,分别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战斗悲壮惨烈的场面。C.尾联,化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D.本诗主要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8.从修辞或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分)(二)阅读《富贵不能淫》,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9.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3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1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12.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三)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据彭德怀司令员说,这就是红军力量所系的主要原则,每次扩大红区都要运用这些原则。他最后说:“因此你可以看到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缺一项,游击队就不能取胜。如果在战斗开始时,他们没有决断,战斗就要拖延时日。他们必须迅速,否则敌人就能得到增援。他们必须机动灵活,否则就会失掉运动的有利条件。“最后,游击队绝对必需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如果没有武装农民运动,事实上就没有游击队根据地,军队就不可能存在。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只有实现群众的要求,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彭德怀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每次走到我伏案疾书的桌子边上时就提出一个论点。现在他突然停下来,沉思地回想。“但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他说,“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13、此选段出自名著《》,又名《》是美国著名记者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和的图书。(3分)14、游击战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15、联系名著全文,你认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四)阅读《脚步声》,按要求回答问题。(14分)脚步声(节选)陆文夫①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②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③“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④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⑤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⑥⑦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16、文章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什么写法?用意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1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得耐人寻味。作者用虚虚实实的笔触,纵意挥洒,创造出一种气象氤氲的情思氛围,层层抒写出他对“脚步声”的哲理感悟,从而给读者以丰沛的启示。B.在作者看来,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且表明了自己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后者关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脚步声无非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孤苦郁闷颓废的心境。D.作者对人们在喧嚣市声中,清醒的自我意识已丧失殆尽的生存状态感慨系之。这种深沉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它是令人警醒的振聋发聩之音。19、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3分)①“怕”的对象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怕”的程度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怕”的感悟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3分)“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按要求回答问题。(9分)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1、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2、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3、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
本文标题:人教版部编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7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