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期:2015.06.051.戏曲起源2.中国戏曲3.引入4.状元与乞丐简介和戏曲5.概述6.起源7.历史8.艺术特点9.角色10.表演特色11.艺术形式12.现状1、213.春草闯堂简介和戏曲14.现状3(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2.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豫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婺剧、四平调等五十多个剧种。该剧目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花春》整理改编。经修改后的剧本,写丁家兄弟花实、花春同日各生一子。舅王国贤为之算命,断定丁花春子文龙为乞丐命,丁花实子文凤为状元命。丁花实夫妇信以为真,百般溺爱,致其子文凤,渐入歧途。丁花春妻柳氏忍受兄嫂欺凌、丈夫远走的困境,含辛茹苦,严以教子,复求塾师李仲年精心栽培,促进文龙发愤攻读。终于一举成名得中状元,而状元命的文凤则堕落为盗。在事实面前,花实夫妇无地自容,王国贤也狼狈不堪。1981年,经修改提高之后,被荣调晋京参加展览演出,誉满京城。剧本入选全国优秀剧本奖,并被全国二百多个剧团纷纷移植演出,使莆仙戏再度引起全国瞩目。其剧本先后在《福建戏剧》和《剧本》月刊上发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莆仙戏的行旦沿袭南戏旧规脚色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现在,莆田市在荔园路兴建莆仙大剧院,以复兴我们古老的莆仙戏!目前,莆仙戏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初,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莆仙戏名演员、从艺半个多世纪的黄宝珍老人榜上有名。黄老的唱腔堪称莆仙戏剧界的一大代表,她先后演出了《孟道休妻》、《春江》、《叶李娘》等50多部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在黄老的记忆中,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两次参加国庆献礼可以算是其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时隔20年后,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又一次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再次受到好评如潮。除了这两次参加国庆献礼活动外,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莆仙戏还曾有过多次晋京的经历。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并连获大奖,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描写吏部尚书之子吴独调戏相国小姐李半月,打死民女张玉莲,被义士薛玫庭愤而击毙。尚书夫人迫令知府胡进处死薛玫庭。李半月贴身丫环春草闯堂辩理,冒认薛玫庭为相府姑爷。胡进到相府对证,李半月经春草劝说,权认薛玫庭为未婚夫。相国李仲钦在京闻讯,以为有碍家声,写信命胡进就地处决薛玫庭。适李半月偕春草赴京,遂巧妙更改信件,使知府接信后,反而大张旗鼓亲送薛玫庭进京完婚。百官到相府祝贺,皇帝也赐下“佳偶天成”匾额。李仲钦弄巧成拙,被迫承认了李半月和薛玫庭婚事。莆仙戏《春草闯堂》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和演出一等奖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07年,她作为福建省文艺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七大。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标题:莆仙戏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0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