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关键词: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保护方法1丽江古城的价值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名族的历史成就。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1]。2丽江古城现状分析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2]。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居民的大量外迁主要是由于旅游发展以后古镇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内地价和房屋出租价格暴涨,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居民在高消费的压力下迁离古镇,并且把房屋出租给别人赚取租金。房屋的承租者绝大部分为外地人,他们到丽江古镇来主要是为了经商,经营项目基本集中旅游产品销售、餐饮业和客栈服务,这也就是为什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丽江古城中的纪念品也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丝毫没有自己的特色。有数据显示,现在古镇的商铺多达1306家,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保护古镇水资源的意识,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丽江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和纳西文化的衰落。3丽江古城的保护丽江古城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建房布街的不拘一格、建筑结构的灵动活泼和文化风貌的独树一帜。因此我认为古城的保护应该包括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有形的建筑从狭义上去理解即是对传统建筑的街区进行复原和修复以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而从广义上去理解则是对旧建筑和历史风貌地段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无形的文化方面则主要是对于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3.1古城的街巷格局的保护古城街道、小巷现有的历史风貌,如保持古城那种“曲径通幽,不求平直”的自然风貌,不应在古城再建“东大街”那样一马平川,直来直去有违古城传统格局和审美趣味的新路[3]。如何在古城建设“城市广场”,也应在突出当地特色和与古城传统整体格局相吻合的前提下思考,避免如一些大中小城市现在流行的那种“城市广场”的模式。如果要开辟城市广场,最好在古城之外。3.2古城风貌和格局保护要保持古城民居的现有格局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修建装修,应接受统一的古城城建和历史文化专家组的审核认可。要保证培植一片速生林或者保留一片天然森林,用来专门供应古城的民居建房用料,当然内部的一些装饰可以采用仿木料的现代建筑材料。内部装饰要做到与传统审美观相适合但又有现代的舒适感。3.3历史文化旧址、建筑和遗物的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历史文化旧址和建筑,应该加强保护。丽江古城有不少古老的深宅大院,有些是“茶马古道”上著名藏客的住宅,有些是过去一些家族的祠堂等。在这些祠堂和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湖南凤凰古城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当地有不少古老的当地家族祠堂、名人古居保护得很好,保留了原来的风貌,有些修旧如旧地修复了,比如大作家沈从文故居等。这些古宅大院配上详细的图文解说,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从参观这些宅院中看到了本地的独特建筑文化和人文景观。我认为,每一座古城镇里的历史遗产景观,已经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不应随意地改建甚至拆迁,应该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初”的原则。3.4古城周围环境的保护其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体的建筑物和城市格局、民众生活、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也应该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比如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的玉龙雪山,以及作为古城水源地的黑龙潭及其周围山水,与古城历史文化、古城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城市建筑美学和丽江的传统城乡格局的角度看,古城周围应该留下比较多的田园和原野,各种建筑物也要尽量与古城的风格相协调。在进行新城建设和周围的环境建设时,我认为也要尽量突出当地特色,避免雷同于昆明、大理、迪庆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建设居民小区的城市规划上,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从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上、街道格局乃至街道的取名等,都应该突出地方特色,使古城周围的居民社区也成为丽江古城区、坝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3.5“原住民”的保护据“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丽江县、宁蒗县纳西族、摩梭人和彝族文化多样性及其现状评估”课题组的调查,1986年底,丽江古城有居民4269户15279人。到1999年底,已有1527户5001人迁出古城。即13年间,已有35.77%的居民户、32.73%的人口数迁离古城。1987至1999年间,每年平均有117.5户385人迁离古城。而1990年最高达293户1165人,最低的1999年也有68户193人。每年平均有103.8户311人迁入古城。13年间,丽江古城的居民净减了113户802人。照此推算,再过26年时间,丽江古城中的居民将全部迁离古城,古城中将无人居住而成为一个“空城”、“死城”。大批纳西族的聚居使古城成了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汇聚与集中点,而随着自发、分散和缓慢地外迁,文化大量的失落,消亡。即便孤立、零星的存在部分,也迅速地被现代外来文化所同化和淹没。古城本地居民迁走后,房屋依然存在,但房屋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却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居民把房屋的所有权转让出去,即出售;另一部分居民则转让了房屋的使用权,即出租;也有少数房屋是闲置或无人居住的。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古城居住的结果,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所置换。而这种“外来文化”与古城的传统风格、历史风貌格格不入,反差极大,逐步使古城丧失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因此,要采取措施留住古城的居民,我认为关键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古城居民从旅游中获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产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居民的自豪感,心甘情愿地居住在古城中。目前丽江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图把更多的“原住民”留在古城,以后可想更多的方法实现留住更多的“原住民”的目标。3.6民俗文化和语言的保护古城的核心魅力在于那鲜活地延续至今的多元文化,纳西民俗和完全不失历史传统,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民宅结构。假如丽江古城没有了那些白发的纳西老乐手,那众多身着本族服装的纳西妇女,那古城人纵情谈笑时使用的纳西语和一年四季令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以及充满古城多元文化特点的社区民俗活动,即使古城内有很多数百年的古老建筑物,活水滔滔长流,那也不是世界所瞩目的“活着的古城”,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古城的民众生活和独特的地方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呼吁保护有形的古建筑的同时,不要忘记更多地珍视和保护那些虽还存活在民间但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日益衰落的无形的文化,应采取更多的方式,在学校传授乡土知识和纳西语课程,在电视台、电台开设纳西语节目频道等方式来保护住上述民俗文化。应鼓励、保持和恢复古城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各种民间的文学艺术组织展开活动。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剧烈变迁,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面临着母语逐渐消失的危险。如果纳西语断了传承,纳西人千百年热烈生动的人生和朴实深邃的智慧,将会因为母语的失传而无法薪火相传。母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母语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没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种没有了灵魂的文化是不会生动而充满活力的,它总归要逐渐消逝,比如很难想象没有了汉语的汉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因此,保护和传承母语,是丽江古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内容。4丽江古城发展的想法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绚丽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大国,我们应该做的事就应该是去极力地促成、保住而不是等到必须拿着放大镜去在一个单一文化模式中去寻觅民族文化残留物而得出一个“民族文化尚存在”的“科学结论”的那一天。当代的文化趋同,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如果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不是靠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而发展的省份,可能其负面影响还不大,但对西部省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区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的区域来说,保护正在趋向衰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战略性要务。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丽江古城的各种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纳西语的传承,充满本地民俗情趣和民族文化个性的各种礼仪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丽江古城长久保持它的吸引力的重要文化依托。参考文献[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徐阳.丽江古城现状与发展研究.[3]吴晓敏,车震宇.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2013(11)
本文标题: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1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