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论》读后感斯宾塞的《教育论》由他陆续发表的四篇教育论文集合而成。全书包括四个论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他在本书中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书中贯穿了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一论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批评了以往的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他首先以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为例进行论证。“完全不考虑身体的舒适”,“要用两星期的劳动去买涂身炫美的颜料”,“一个妇人可以一丝不挂、毫不迟疑地走出小屋,可是不敢违反礼俗不涂抹颜色出来见人”。航海家见到,未开化的部落把彩色珠饰看得比花布或绒面呢贵重得多。从这些举例中反映出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是华美的装饰要先于舒适的衣着。未开化部落对于外出首先想到的不是保温舒适的衣物而是一些对保护他们身体没有多大用处的装饰。斯宾塞由此提出在心智方面同在身体方面一样,人们所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即易受人称赞的知识放在人们学习的第一位而对于增进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那些在未来对人们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对于此论点,斯宾塞用希腊学校教学为证进行论述。在希腊学校中,主要科目是音乐、诗歌等,这些对实际生产生活没有什么作用影响的科目,而对于生活技艺有很大帮助的知识却只占很次要的地位,对于学习这些对实际生产生活没有多大用处的学科,人们往往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上层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同时也是我读此书之前的看法,我们从小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我们对高贵生活的向往渐渐的转变成对那些富裕人家进行的对音乐,绘画,诗词等的向往与模仿,这些知识是最容易被外人所察觉与模仿的,有时我们甚至把学习艺术知识作为培养绅士淑女的标准,就好像这些“绅士教育”表示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但我们在盲目追求这些于生活技艺无太多用处的知识时,往往忽略掉了那些真正的富裕人家在学习艺术知识之前是以科学知识(即与生活技艺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为基础进行事业打拼,建立家业,是在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生产资料富裕的情况下对精神美层面的追求。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在攀比,在舆论的影响之下,我们过多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知识,从而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说我们的生命足以让我们慢慢学习这些所有的知识(包括对生活技艺有帮助的和对生活技艺没有帮助的)那我们大可不必为哪种知识的价值最大而争论,但事实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及其短暂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一些于我们幸福生活无益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有选择性的去学习筛选哪些适合我们,于我们生活最有益的知识。斯宾塞于文中提出观点,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按照重要程度分类,并进行排列,即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根据这几种活动的重要程度进行知识的选择及知识之间价值的相对比较。斯宾塞在文中阐述到“教育的理想当然是在所有这些范围中有完全的准备。但是在达不到这个理想的时候,而且在我们现在的文化阶段每人都难达到理想,目标就应该是在每个范围的准备程度之间维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不是在任何一方面都要造诣很深,尽管那方面是头等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力所能及之处,对于价值大的就多注意,对于价值小的就相对少注意一些。斯宾塞以婴儿的本能反应为例,向我们阐述了对于生活技艺的知识是先于对饰品装饰的。进而转入对学校教育的讨论,学校教育中也存在上述所论的问题,即学校过多重视对那些高深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中国男孩每天费时费力地学习意大利语和俄语,如果他将来不是去意大利或俄罗斯学习,生活或工作,那这些语言的学习对他有什么帮助呢?最多就是帮他赢得称赞,这里并不排除人们通过他会说意大利语或俄语而肯定他的智力而重用他的这种情况,这里主要是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人,他首先应具备的技能是能帮他在社会上生存的,而不是那些最易受称赞的华而不实的知识技能。人们普遍的有这种感受,就是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基本派不上用场,往往要跟从有经验的长辈从头开始学习,这难道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斯宾塞把“完满生活”分为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等5种活动。斯宾塞在第一论题中他提出,为这些活动作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仅指导人的活动,而且训练人的心智。他提出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语文、艺术等各门学科的课程,并对每门学科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实科教育的理论论证。这些论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和科学发展的状况,对资产阶级中等学校课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后三个论题中,斯宾塞从资产阶级经济自由发展的原则、资产阶级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以及人体健康对资本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出发,批判了机械背诵、压制儿童的主动精神、人为的道德训练,以及无视人体发育规律的旧的教学、教育方法。在第二个论题“智育”中,他从各时代的教育制度和各时代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他在文中论述到“在专制政治下面,命令严峻,靠威力来统治,小罪即处死刑,不忠一定严办,那时候也必然产生同样粗暴的学校纪律,一种禁令繁琐、言出法随的纪律,一种用棍棒、戒尺、禁闭来维护的绝对专制纪律。反过来,增加了政治的自由,废除了限制个人行动的法律,改善了刑法,教育上也随着有了一个类似的进步,逐渐少用强制的办法。学生们所受的限制较少,管理他们也不用惩罚而用其他的方式。”这说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是完全受社会的法制制度所影响支配的。可是对于孩子们的心智,这种影响支配是有极大危害的,它有时甚至是与孩子们的心智发展完全相反的。之前人们认为孩子的心智像货物一样,可以被衡量,有一定的价值量度,从而认为孩子的心智就像一个容器,是可以被教师装满的,从而限制了孩子们自然的发展。可是,在目前自由贸易的时代,我们渐渐懂得事物中的自我调节比想象到的要多的多。比如在农业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符合一定的生长条件,比如合适的温度,光照,植物间的距离,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等。这些都需要人们细心掌握后,才能获得高产量。但如果他们是生长在野外的,没有人类的干扰,他们本身就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生长。所以有时人们的干扰反而会延迟他们的生长。同理的,在商业、劳动、航海等方面不加管理比有管理还要好些。我们也渐渐看出,心智演化有个自然的过程,干扰它就会发生损害,我们应该遵循这种规律,不要把人为的形式硬加在一个正在发展的心智上。瑞士人让·皮亚杰,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儿童的心理在这四个阶段是有不同表现的,而且是按照这四个阶段逐渐发展的,如果我们干扰破坏就会对其心智造成损伤,这是我们都不期望的。教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进行的,并且在逐渐积累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几点规律:1、在教育中我们应该从简单到复制,心智是发展的,像一切发展中的事物一样,它是从相同进到不同,教育不只在细节上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在全局上也应该是这样。2、心智的发展同其他一切发展一样,是从不准确到准确。同机体的其他部分相同。由于它的结构还没有完成,它的动作就缺乏准确性。因此最初的知觉和思维也是十分模糊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这个一般规律。3、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即给学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间,教课是传授可以灵活应用的知识,而不是死板的题目和单一的结果。4、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统一途径。5、这种研究的结论之一就是在教学的每个部分我们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6、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7、儿童智慧的本能比我们自己的推理要更可靠,在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放心依靠这个一般规律: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活动是愉快的,引起痛苦的活动是不健康的。在第三个论题“德育”中,斯宾塞提出对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正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并提出“如果说生儿育女是身体上成熟的标志的话,那么能够教养这些子女就是心智上成熟的标志”学校并不会教授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智育(即启蒙),这些都需要我们作为“过来人”联系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向年长者请教。这些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经验知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心智的形成,直至成熟,并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这过程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有些人期望学校教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理想的人才,可是忽略了他们自身的成长,依靠死板教育,填鸭式教学,培养出的孩子,失去了创造力与想象力,成为完全的记忆机器,这样的人才又有什么意义呢?关于遵从自然规律这一方面,斯宾塞提出“自然惩罚”这种惩罚方式,即孩子们犯错所造成的后果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比如一个孩子玩玩具把房间弄乱,那么父母应该让他自己来整理房间,而不是让女佣或其他没有参与弄乱房间的人来整理。对于有拖延症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受几次教训,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拖延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并自觉地不会重复去犯,相反,如果父母帮他们解决了这些犯错所带来的后果,没有让他们受到教训,反而是一种激励(或者说是一种纵容犯错的行为)。斯宾塞还提出了“自然管教”,在这个制度下儿童将越来越多地从自然反应的经验学会管理自己。斯宾塞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防止学业负担过重;重视儿童心智的自然发展,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道德教育的最普遍的原则应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即用儿童个人行为的反应与后果教导他们,以利于培养其自治能力。在第四个论题“体育”中,斯宾塞指出人们对于豢养动物十分用心,几乎没有一个庄家人不知道对于一头吃饱的马不能马上领出去跑步,而当问到如何养育儿童时,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啊,这些事我都交给妇女们去管了”。这样的回答在男人们看来可能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方式,但这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实在是没有帮助。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应该是父母双方参与的,母亲能教会孩子们的只能是一些基本的生存之道,而父亲却可以教给他们为人处世之道,这对于他们在社会上生存是更加有益的。男人们不应该逃避这种责任。而对于孩子的“体育”,从最基本的“吃”开始谈起,斯宾塞提出,孩子的暴饮暴食或挑食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养育他们的人要是没有错误,青年人很少会贪吃或爱挑食”从这里可以映射出对于孩子的养育,父母的影响是起很大作用的,对于儿童天生的,自然的对糖果的食欲,大多数人会单纯认为是儿童对糖果的喜爱,贪吃,但生理学家却看出糖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糖可以分解成为能源物质,提供给机体热能,从而维持生命活动。所以,当儿童想吃糖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想到这是因为机体所需能量不足而引起的。当人们的做法违背
本文标题:《教育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3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