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一: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善,虽然对待别的同学,有时候仍然暴躁,但是对待我,他们的脾气明显好转。他们的生活意义不一定错误,但方式的错误也应该从目的入手。令我沮丧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经验的欠缺,导致我对待有些服务对象束手无策。通过观察案主,和案主进行交流,可以明显感觉案主的某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何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我无法一针见血指出答案。这种无力感常常困扰我,甚至可以肯定,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无力感仍然会出现。理论知识的深化,案例经年累月的积攒,和同行的探讨,才会慢慢消解这种无力感。二、女性价值的认知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价值一直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在提倡两性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女性进入工作领域,寻求新的价值。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取的一定成就,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太欣赏全职太太,自然而然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照顾家庭的价值。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往往会表现出雄心勃勃的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女性特有的温柔隐藏起来,以期得到别人的尊重: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似乎只有和男性在同一领域竞争,女性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对未来的规划中,也没有孩子的角色出现。我一度以为孩子是丧失自我的根源,一切都以孩子为重,生命的意义也只在于孩子,这种生活状态是我避之不及的。阿德勒说,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其他个体发生兴趣,如果没有奉献目标,只想凭空发展自我人格,即只能装腔作势,徒然使自己更加不愉快。这种视觉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自我。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奉献家庭,照顾孩子,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自然需要竭尽全力的表现自己的才华。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就得到了体现。做了青爱工程的十指连心测试,结果显示我属于温和的考拉类型,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将来我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太太。这个结果令我非常意外,暂且不去怀疑测试的准确性,或许很多潜质就被自己忽视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了我对自我的认知,刻意引导自己向被认可的方向发展。对女性价值的新认知或许会改变我的某些决定。三、心理学的重要性最近热议的让人毛骨悚然的话题是加拿大某色情演员杀害并肢解中国留学生,外表英俊美丽内心残暴凶狠。毫无疑问,罪犯的心理是变态扭曲的,他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之前虐杀了两只猫,之后又残忍的杀害了中国留学生,并把杀害过程上传网络。该事件带来的危害不单单是中国留学生的生命终止,还给留学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带来一系列后果,或者报复,或者隐忍,或者心理崩溃自杀等。个体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充满色彩,也充满危险。心理学是否能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方式来降低犯罪率,并且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呢?当然,作为个体,也应积极学习心理学,正视自己的阴暗面,进行自我疏导和控制。如果说《自卑与超越》是露出院外的一枝红杏,那么,心理学院落的满园春色一定让人流连忘返。感谢阿德勒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篇二:《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12.3原创】《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搜索总结2006年11月04日星期六19:03记忆反映了他的“生活故事”。在所有记忆中,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够记起的最早事件,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人会记住不同的事情,也能对他记得的事件予以不同的解释,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只要他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的记忆也会随之而改变。梦是人类心灵一种很平常的,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并不是和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实际上,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人们在梦里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其它行为表现和病症中发现。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种让我们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象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象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与加强。一般而言,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成的。对于一个拥有错误生活意义的人而言,在梦里的隐喻和符号意味着更大地欺骗自己,引起的只是一种自信的心境。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就无法欺骗我们,也不能再引起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弗洛伊德仅仅以性来解释梦,这是非常片面的。人从降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对孩子影响深远。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训练自己的母道,要真正对孩子有兴趣,和孩子很好地互相合作。事实上,对母道的追求就是人类对优越地位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人类以最深刻的社会感觉。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否则,孩子就会被宠坏。难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被宠坏的孩子对别人毫无兴趣。奥迪帕斯情结表明了孩子希望占有母亲的全部注意力,它是一种支配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在家庭生活中,父亲的地位也同样重要。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从而证明自己对妻子、孩子和社会都是一个好伴档。在不幸婚姻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训练出合作之道,他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障碍,因此夫妻之间应该平等、和谐相处。总之,家庭对儿童的未来影响非常重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那些在生活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与其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有关,我们要避免这一类害处,唯一的方法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社会生活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更高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必须体会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准备好接受社会。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为什么说自卑普遍存在每一个人身上呢?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随着心智逐渐成熟,以理性来分析判断事物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可以说,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相当于思维当中理性成分提高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其心智就像一张白纸,从外界接收到的讯息或许不多,但因为每一个讯息都是新鲜的,感受特别强烈。此时接收到任何负面的讯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例如,长相可爱的小孩比较容易得到大人们的喜爱,相对地,外貌平平的小孩受到大人喜爱的程度便不如外貌较为可爱者,在相对比较之下,其内心便很容易留下自卑的情结。又好比说,一般的父母亲在生出第一个小孩时,因为初为人父母,因此对小孩通常特别爱护,相对地,排行老二的小孩,虽然仍受父母喜爱,但程度上可能不及于他的兄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老二的自卑心理。不仅如此,包括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甚至于长得高的人也有可能自卑,如果个子高而个性又较为腼腆的话,很可能因为容易被注意到而感到自卑。事实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都有优于他人的长处,也有某些方面比不上别人,所以一个人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可说是一种常态。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人除了自卑之外,相对地,也会因为自卑而产生“超越”的心理。这股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心越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就此而言,自卑心的存在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是件坏事,就看个人如何去驾驭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另一个极端则是,超越的能力相当强,但由于许多弱点是先天性的,已经无法大幅改变,因此将心力集中在新的领域,希望能在其它方面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较矮而感到自卑,于是在事业上更加努力,获致更高的成就。第三种情况则发生在超越能力中等的人身上,虽然自卑,也想要超越,能力却不完全足够,但也不至于落后太多,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的个性成了凡事不服输,死要面子。超越就像是自卑的反弹力量一般,越是强烈的自卑,其可能产生的超越力量也越大。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然而,高度超越之后,却也容易掉入另一个陷阱之中,亦即自大,这反而会造成能力提升上的障碍。因此,很强的自卑,加上很强的超越,必须辅以理性的思考分析,以及对事物持衡客观的判断,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举例来说,台湾的教育体制当中,在国中毕业之后,因为升学管道的不同而产生显着的分野:成绩较好的人进了普通高中,准备继续上大学;一部份的人则进了五专;至于选择进入高工、高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通常是成绩较为落后的族群。对于升学表现较差者而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3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