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一、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一)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二、西方列强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1)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政治: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3)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4)思想:维新思想传播;民族意识的觉醒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一、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中国通史》材料二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2.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3.高潮:百日维新4.结果:失败【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身上。②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③缺乏社会基础。④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社会基础封建守旧势力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急于求成、没有实效5.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提倡西学,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1.背景:二、义和团运动(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4.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原因:三、八国联军侵华(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06.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2)1900.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4)1900.07.14天津陷落;(5)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3.影响:(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知识链接】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1.签订《辛丑条约》:(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4.结果——民族危机的加深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3.条约的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国家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统治危机加深(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东南互保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操纵和勾结中国南方多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对外宣战后,东南各省保持“中立”。意义:(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5)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本文标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5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