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兰州刻葫芦:历史传承与传播
兰州刻葫芦:历史传承与传播刘建桢从符号的界说出发,文化符号学家断言,文化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现象体系,或者说,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符号现象,人类文化系统是一个代码系统(能指),人类用这些代码来指称对象、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并表现其情感与观念,从而‘编织起’为人类世界所特有并‘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网络’”。(C.格茨,《文化的解释》1973:5)•上古神话中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女娲,皆看作是葫芦的化身。至于为什么以葫芦为始祖的化身,是因为葫芦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好象征。由于葫芦的飘浮感,洪水袭来时,伏羲和女娲用葫芦逃生,葫芦又成了平安的象征符号。•葫芦是草本植物,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又与“万代”谐音。“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齐全。其次,葫芦里有很多籽儿,一粒种子种到第二年据说会长出一百个葫芦,所以,葫芦又寓意多子多福。而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健康长寿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自然葫芦就成了吉祥的象征。•在兰州至今仍流传着一些有关葫芦的民俗,如:端午节在门前、窗户上挂红纸粘成的八瓣葫芦(据传,某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就把自己装药的葫芦挂在一家人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因此留下这一习俗),农村妇女绣葫芦荷包、孩子胸前佩戴葫芦挂饰等。2.兰州刻葫芦的历史传承2.1兰州刻葫芦的历史•起源:魏晋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成了胡商的聚集地之一。当时的胡商从和田带来了巨型的葫芦(为盛水用),兰州工匠在上面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发展:隋唐时期“……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帖或花纹图画……”(《隋荫刻缉》);明朝《杲堂集,明画录》中的传世孤作——葫芦雕刻婴戏图。•完善: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裁缝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另有戏曲艺人王鸿武(一说王鸿平)和民间艺人来银娃(一说崔家娃)等人在仅剔除原生皮的葫芦上雕刻戏剧脸谱、刀马人物、名胜山水等。当时只是在其表皮绘画,不作刮、磨加工,亦不填色,因此只以儿童玩物流行于世。李文斋着意创新,抛光打磨,用镪水混合颜料,染红、黄二色,图文并举,作为官厅馈赠之佳品。2.2作为符号的兰州刻葫芦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承担了特殊‘表现’意义的符号,是一种在激发美感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或概念的表现”。传播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即传播者将其所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符号,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那么艺术家从创作作品到艺术作品被呈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大众所解读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视为一种传播行为。•《敦煌飞天》图像文本•《敦煌飞天》宗教文本•《敦煌飞天》艺术文本3.兰州刻葫芦的传播3.1兰州刻葫芦发展的劣势不断革新的工艺与陈旧题材的冲突家族式的传承配饰毫无新意3.兰州刻葫芦的传播3.2兰州刻葫芦发展的出路增强产品的实用性(兰州葫芦的特点)与临夏刻葫芦整合资源,突出西北文化特色
本文标题:兰州刻葫芦:历史传承与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7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