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德国的崛起与世界危机
第8讲德国的崛起与世界危机(1890-1913)概要一、德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二、德国崛起及其对外政策三、英德矛盾和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四、世界危机概要德国实力不断增长,但是在殖民地占有量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俄等传统大国。俾斯麦后的德国推行“世界政策”,战略中心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转移到积极争夺海外殖民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因此与其他大国矛盾,尤其是与海上霸权英国发生矛盾。在德国的挑战和威胁下,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与法俄结盟,由此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一个以崛起国德国为核心,一个以霸权国英国为核心。危机和战争接踵而至。一、德国崛起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时代德国崛起于19和20世纪之交,当时西方大国进行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由此引发一系列帝国主义矛盾、冲突以及战争。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崛起,是殖民扩张的后来者,它重新划分殖民地的要求,必然引发大国冲突。1.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是企业组织开始出现垄断和集中,资本规模急剧膨胀,生产能力极大提高。资本和商品的丰富,要求更大的市场来进行投资和消费。在这种客观需求的推动下,西方大国的政府开始为本国资本和商品寻找更多的海外市场。帝国主义(imperialism),就是在资本和商品的推动下的海外扩张。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夺取殖民地的高潮。2.西方大国对殖民地的争夺中亚:英俄是竞争对手。东南亚:主要是英法争夺。东亚:英法俄德日侵略中国。非洲:主要是英法争夺。3.帝国主义战争(1)美西战争(1898)(2)英布战争(1899-1902)(3)日俄战争(1904-1905)(1)美西战争(1898)1895年古巴发生起义,美国借口缅因号事件,于1898年4月对西班牙宣战,获胜后,古巴成为它的保护国,得到波多黎各岛、关岛、菲律宾,以及夏威夷。美国在中美洲、太平洋和东亚地区都有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英布战争(1899-1902)19世纪50年代,荷兰殖民者的后裔布尔人在南非地区建立了2个共和国:德兰瓦士共和国和奥兰治共和国。后来这里发现了钻石和金矿,繁荣起来。英国殖民者和布尔人之间争夺采矿权的矛盾加深。到90年代,英国决定通过战争手段征服,开始准备战争。1899年战争爆发,1902年结束。南非成了英国殖民地。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3)日俄战争(1904-1905)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试图通过《马关条约》得到辽东半岛,遭俄国反对,只好退还。日俄矛盾加剧。1900年俄国10多万军队入侵东北,占领了东三省。1903-04年,日本提出谈判,要求俄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谈判失败,日本发动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俄军屡战屡败,国内发生革命。和谈,美国协调,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召开和会,签约。俄退还东三省。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取代了俄国的地位。作业法绍达危机有效占领原则二、德国崛起及其对外政策:从“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延缓了德国对欧洲传统均势的冲击,但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是俾斯麦个人设计无法改变的。大国崛起对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现状的挑战是一种必然现象。世界政策的核心,一是发展大海军,二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这必然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1.实力增长:德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基础1870年后,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和日本。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1910年,德国工业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913年,钢铁产量超过英法总和,机器、铁的出口世界第一,医药、化学、照相用品驰名世界。工业界电力使用普遍,推动工业电气化。列宁当时指出:电力工业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美国、德国在这个领域最发达。2.海军建设威廉二世受到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他认为,“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德国的殖民目的,只有在德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的时候才能达到”。1898年、1900年国会两次通过庞大的海军建设方案,1913年德国海军仅次于英国。2.“争夺阳光下的地盘”俾斯麦推行大陆政策,认为德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在欧洲大陆。为了转移法国的视线,一直支持法国在非洲扩张,乐于看到列强在非洲发生纷争。但是德国发展起来后,需要市场和原料。德国是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家结合。保留的封建残余,使国民购买力很低,国内市场狭小,但是海外市场被其他老牌帝国占林。资产阶级和容克都希望扩张,夺取市场。军国主义传统+国内市场狭小=帝国主义扩张(1)德国国内的扩张思潮1882年成立德意志殖民协会,90年代德国出现各种沙文主义组织,如1891年的建立的“泛德意志协会”,鼓吹“日尔曼民族优越论”,认为德意志文化是世界最高文化,日尔曼民族有统治世界的能力,口号是“普鲁士以国王为首,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全世界以德意志为首”。认为德国领土太小,缺乏空间,要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吞并小国,建立大日尔曼帝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非洲:从80年代开始扩张。1884年夺取西南非洲(纳米比亚),1885年建立德属东非殖民地。太平洋:占领南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和新几内亚(伊里安岛)的东北部。亚洲: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在西亚推行“三B”政策(Berlin,Byzantine,Bagdad),修建巴格达铁路,从柏林经伊斯坦布尔到巴格达,把德国和波斯湾连接起来,使得西亚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3)比较1876年,英国殖民地面积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2.5亿人(是其本土面积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全世界面积的1/4。)1876年,俄国殖民地1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590万,仅次于英国。1876年,法国殖民地面积90万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600万。德国在1899年的殖民地面积只有100万平方英里,而且殖民地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缺乏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三、英德矛盾和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由于恪守大陆均势政策,德国崛起在俾斯麦时期并没有对国际体系造成大的冲击。但是世界政策的出台,使德国和英、法、俄等大国的矛盾逐渐加剧了。德法矛盾是本来存在的,英国本来是德国争取的对象,是维持大陆均势的重要力量。但是现在均势已经不是德国政策,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直接导致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的冲突。在大国关系方面,英德矛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英德矛盾的结果是形成了两个以它们为核心的对立同盟。均势存在的条件是灵活多变的同盟关系。现在大国关系凝固下来。1.英德军备竞赛1897年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给威廉二世的发展海军报告中,明确把英国作为假想敌,说“对德国来说,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英国。正是为了反对这个敌人,我们才急需发展一定规模的海军作为权力政治的因素。”英国一直采取“海军两强标准”,即海军必须等于其他两国海军之和。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海军法》,开始建设海军。随后英德两国开始竞赛。1909年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军舰,它就造两艘。两国的竞赛一直持续到一战爆发。德国一直没有赶上英国,但是实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强国。2.英德殖民地争夺(1)英德在南非的争夺(2)德在东非的争夺(1)英德在南非的争夺德国1884年在西南非洲占领了第一块殖民地。在英国和布尔人争夺钻石和金矿时,德国支持布尔人。1894年,德国派遣2艘军舰驶入南非附近海岸访问,向英国显示它保护自己在南非的利益的力量。1895年12月,一支入侵德兰士瓦的英国私人武装力量被击败,威廉二世给德兰士瓦总统发去贺电,祝贺该国“成功地粉碎了武装匪徒的入侵”。这些行动都是被英国看作挑衅行为。(2)德在东非的争夺1885年德国成立“德国东非公司”从事扩张,与英国的“英国东非公司”对抗。3.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实行“光辉孤立”政策的条件是:A.工业垄断地位;B.最强大的海军;C.岛国的地理位置。世界之交,这三个条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难以再维持下去。于是,在远东与日本结盟以遏制俄国,在欧洲与法国结盟遏制德国。(1)英德同盟谈判及其失败(1898-1901)英德谈判的背景是远东危机,谈判的基础,是英国还把俄国在远东的扩张看作头号威胁,试图与德国合作,结成远东的地区性同盟(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建议),而德国也希望把英国拉入三国同盟体系中,加强德国在欧洲的控制力。A.谈判过程1898年俄国占领中国旅顺,英国提出建立同盟,但是德国认为俄国陷入远东,符合德国在欧洲的利益,有利于德国欧洲地位的巩固。德皇甚至把英国的建议暗中通报给俄国。1899年英国再次提出结盟建议。当时德皇访问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把希望英德结盟的意图公布,引起轰动。但是德国方面不但没有响应英国的言论,反而提出建设大海军以抵制英国。从此英国对德国采取不信任态度。1901年双方再次谈判,英国仍热希望建立远东地区性同盟,而德国希望英国加入德奥意全面同盟。英国反对,谈判失败。B.失败的原因英德谈判表明,英德两国不存在共同利益。英国需要德国支持以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但不愿意承担在欧洲地区的同盟义务,担心这样会使德国主宰欧洲大陆,并获得海外扩张的力量。德国不想破坏德俄关系,而且认为英国没有选择,试图敲诈英国一笔,在海外殖民利益方面获益更多。(2)英日同盟(1902)在远东,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尖锐。日本因为三国(俄法德)干涉还辽的问题而仇恨俄国,于是英日结盟。这个同盟虽然在远东,但是它说明英国开始采取结盟政策了。(3)《英法协定》(1904)英国越来愈意识到德国已经成为自己的头号威胁,希望与法国结盟。对于法国来说,德国仍热是最大的威胁,因此双方存在结盟的基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英法两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意卷入远东这场战争,因此加快合作,签订《英法协定》。这个协定没有规定军事合作义务,但其反德的意图十分明确,为建立反德同盟奠定了基础。(3)《英俄协定》(1907)英德矛盾进一步尖锐,英国认为德国要寻求霸权,因此开始准备组织反德同盟,争取俄国。俄国把德看作它在欧洲的一个主要障碍,希望巩固与法国的关系,愿意缓和与英国的关系。《英俄协定》也没有军事合作条款,但是为反德同盟确立了前提。至此,英法俄具有建立反德同盟的基础。1.讨论1.德国崛起的表现是什么?2.德国崛起对大国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四、世界危机1.军备竞赛2.两次海牙和平会议3.第一次摩洛哥危机4.波斯尼亚危机5.第二次摩洛哥危机6.两次巴尔干战争1.军备竞赛(armsrace)重机枪、轻机枪、机关枪、自动步枪被广泛使用;大炮同普法战争时相比,射程从3.8公里提高到7公里,射速从3.5发/分钟提高到50发/分钟,大口径跑从100-220毫米;装甲车、坦克在英国首先制造出来。但是为了保密,称为tank(“贮水器”)。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但是没有普及。潜艇和无畏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军备竞赛?参加军备竞赛对国家自身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军备竞赛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什么?2.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性质:裁军和军备控制会议。军备竞赛和军控,是国际政治中出现的两种密切相联的现象。裁军(disarmament)指裁减或者消除军备或军队;军备控制/军控(armscontrol)指限制或者控制军备、军队的数量、类型和部署。(1)第一次会议1899年5-7月,26国参加。裁军动机:俄国倡议召开,希望减轻负担;英国希望控制德国海军的增长,保持对德优势;德国迫于舆论压力。态度:英国积极,德国和俄国都轻视。俄外交大臣认为裁军是乌托邦。结果:三项公约、三项宣言。影响:没有效果。局部战争和军备竞赛继续进行。例如英布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俄战争。三个公约、三个宣言《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关于陆地战争的法规和惯例公约》、《关于海上战争采用1864年8月22日日内瓦公约原则的公约》《关于禁止从气球上投抛炸弹和爆炸物宣言》《关于禁止使用专为宣泄毒
本文标题:德国的崛起与世界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