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电气安装工程 > 贵阳市果树发展规划(2006-2020)
贵阳市果树发展规划(2006——2020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及加强“两江”生态屏障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为增加我市水果供应的花色品种及延长果品的周期性供应,让我市水果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对我市2006——2020年果树发展作如下规划:一、生产现状及资源评价(一)、生产现状到2005年,全市水果生产面积达22万余亩,年产水果总量6万吨,总产值近2亿元。人均年消费水果量在35公斤以上,但在全市的水果消费中,自产果品只占消费总量的20%左右,绝大部分水果都需从外地区、省外或国外调入。总体上说,我市发展水果生产的潜力很大。按照我市果品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现已基本形成了以杨梅、杏、枇杷和梨为主的四大产业带及猕猴桃、晚熟桃、水晶葡萄、无籽西瓜、樱桃、油桃和本地酥李为主的七大产业基地,且目前已获得了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乌当区永乐乡“永牌”燕红桃和阿栗村的“科技”杨梅三大省级“优质农产品”的荣誉称号。(二)、资源评价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30公里,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全市长江流域面积75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4.2%;珠江流域面积466公里,占5.8%。贵阳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面积67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6%;平坝面积1236平方公里,仅占了15.4%。全市平均海拔1200m,最高海拔1763m,最低海拔529m,在1200m以上的2面积4403平方公里,占54.8%。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15.3℃,大于10℃年积温3778.2—4638℃,年平均日照时数1277.7h,全年相对湿度77%,年均降雨量1189.7mm,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适宜多种果树生长。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一)、发展目标:2006—2020年共新建设果园17万亩,全市果园达到40万亩,水果年产量达到20万吨,实现水果年产值近5亿元,优质水果生产区户均增收在2500元左右。(二)、指导思想: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代果业,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型产业格局,着力优化果品内部结构,提高果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链接机制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品牌化推进来促进我市果品生产。(三)、遵循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支撑的原则着眼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以及时效性,根据不同的市场区位,考虑在一定商品形式下的消费需求总量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目标点,具体确定规模,结构和比例,组织商品化生产。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果树发展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否则,果树发展难以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很难向现代迈进。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水果生产须以发挥自己的特色为主,要改变历年来以柑桔、梨、苹果三大种类为主的状况。要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充分发挥杨梅、早熟梨、杏、桃类、枇杷、地方酥李等为主的地区优势。改变目前水果生产的结构,调整各类果品在水果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实现周年供应的目的。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生态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生产,扬长避短,相对集中,重点突出,使生产向最适宜和适宜区集中,发挥区位优势,突出特色产业。4、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原则在果树发展的地区,积极组建农村专业协会,通过对专业协会成员的培训,使协会成员形成传、帮、带,成为科技的二传手、排头兵,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使果树基地建设甚至达到“种得上,有效益,不返弹”的效果。通过专业协会的组建,在产前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中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品单产和品质;产后组织营销,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果树发展要以“可持续”为最终目的,不能以“掠夺式”生产来进行,需要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损害子孙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目前的经济效益。6、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果树种植也不例外,要以农民自愿为主。只有农民自愿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生产出优质的果品,实现农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发展重点及布局(区域化布局)在果树发展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区位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若干个独具特色的产业化体系。根据贵阳市的资源及区位优势,可发展为如下果品产业带(产业基地)。(一)四大产业带:一是利用清水江、乌江等河流的低热的气候优势,建4万亩优质枇杷产业带;二是利用乌当阿栗,小河王宽、王武,白云牛场等地域的土壤优势,建3万亩的“科技”杨梅产业带;三是利用清镇、息烽、开阳、修文、乌当、金阳等地较高海拔的气候优势,建10万亩的优质梨产业带;四是沿花溪麦坪至清镇鸭池河沿线,建3万亩优质杏产业带;五是沿以当永乐和下坝为核心,建5万亩的优质桃产业带;(二)五大特色基地:下坝近千亩的黑珍珠樱桃,息烽和清镇近万亩的水晶葡萄,息烽、花溪、清镇、修文等区县的地方酥李、乌当金华的苹果和开阳的无籽西瓜基地方早、中熟梨品种,提高鲜销梨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年度计划2006—2020年共新建设果园17万亩。其中2006年新建果园0.35万亩;2007新建果园1.6万亩;2008年新建果园2.5万亩;2009年新建果园3万亩;2010新建果园3万亩;2011-2020年新建果园6.55万亩。5五、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措施:市、县(区、市)、乡各级业务部门层层签定责任状,明确责任,确保新建基地有专人管理,在预计年限内能投产。2、技术保障措施:1)、区(市、县)在技术人员配置,业务技术培训及强化方面尤其是乡(镇)技术人员要有保障且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这是保证基地建设成功当否的关键措施之一。2)、积极组建专业协会:专业协会是农户自愿参加的合作组织,能起到传、帮、带,对基地建设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有关部门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使农户进行有组织的生产、销售。3)、多项目配套、多资金组装:生产基地的建设,对基地的机耕道、水源、公路修建,农机配套等是保证基地建设成功的必要因素。3、果品产后处理到2020年,我市将有果园面积40万亩,在果树盛产期时,总产量可达20万吨(按500公斤/亩计),届时将需要做好果品的产后处理工作。1)、推动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果品销售及加工;2)、在产地修建批发市场,吸引经销商直接从产地进行果品批发,减少果品销售的中间环节;3)、在产地修建果品冷藏库,对一时不能外销的果品进行冷藏保鲜,解决水果集中上市售价低的问题,并保证水果的品质,延长果品上市供应期,让果品做到周年供应,以此满足市民对果品的需求;64)、新建年产量1万吨的果品加工厂2—3个,对可以加工的果品进行深加工,这不但可以解决水果量大难销的问题,还可以让鲜果品增值和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六、资金计划17万亩果品基地建设,共需投资18000万元。14年内需市级资金总投入5600万元,县级匹配1400万元,农户自筹11000万元。具体预算如下:(一)、政府投入:7000万元①苗木费:(见附表1,5年分别投入)共需1700万元;②农药、肥料补助费:17万亩×50元/亩×3年=2500万元(扶持三年);③后续管理费:25万亩×20元/亩×3年=1500万元(扶持三年);④重点示范户补助费(购买器械、工具):每户60元,20000户×60元/户=120万元;(二)、农户自筹:11000万元1)农家肥:每亩用农家肥2吨,每吨按65元计算,17万亩×130元/亩=2300万元。2)、挖坑定植费:挖坑、回填、定植按每穴4元计算,每亩按40个坑计算,17万亩×40个/亩×4元=2800万元;3)、田间管理费:A、中耕除草:每年按2次计算,每亩每次按6个用工计算,每个工按15元计算,计17万亩×2次/亩×6个/次×15元/个=3000万元;B、施肥:每亩用工10个,每个工按15元计算,计17万亩×10个/亩×15元/个=2500万元;C、施农药费用:每年按3次计算,每次每亩用工0.5个,每个工按15元计算,计17万亩×3次/亩×15元/个×0.5个/次=400万元。7八、效益分析及评价:1、经济效益估算:果树种植后大多三年后开始挂果,七年后达到盛果期,17万亩果园按盛产期每亩产果1000公斤,每公斤按单价计算1.6元计算,总产值可达17万亩×1000公斤/亩×2元/公斤=34000万元。2、社会效益和生态评价:项目建成后,可以增加6.5万余人的劳动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全市农村的社会稳定。并且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推广,对推动全市果树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我市果树资源,优化林木结构,提高经济林在生态林中的比重,还可结合省厅的要求发展城郊果树和旅游区果树。这对于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改善市民居住的周边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各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九、结束语到2020年,全市果园总面积在现有鲜果园22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40万亩,将以枇杷、桃、李、梨、杨梅、猕猴桃六大树种为主,以杏等为辅,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逐步丰富花色品种,为农民增收致富,为服务广大市民,为政府增收开辟财源,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不仅如此,水土保持工作得以巩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确实是利国、利民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进步的大好事。贵阳市果树站2007年2月5日9贵阳市2006年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各区县面积分配表区县乡镇树种品种面积(亩)乌当区下坝乡樱桃先锋、拉宾斯等1500金华镇苹果嘎拉等500花溪区麦坪乡梨等翠冠1100黔陶乡梨圆黄400合计350010贵阳市2007年无公害果品基地建设各区县面积分配表区县乡镇树种品种面积(亩)开阳县南龙枇杷大五星1500南江枇杷大五星1000红枫公司平坝桃新川中岛300乌当区水田梨圆黄500新堡梨圆黄1000羊昌梨圆黄1900金华梨黄金1500小寨坝镇葡萄水晶1000核桃漾鼻500西山乡核桃漾鼻500鹿窝乡枣梨枣1000麦坪乡梨圆黄1700杨梅茡荠600卫城镇杏金太阳凯特200015000112008-2020年各区县面积分配表年度区县面积(亩)备注2008开阳6000息烽2000修文3000清镇4000乌当6000白云2000花溪20002009开阳6000息烽3000修文3000清镇5000乌当8000白云3000花溪20002010开阳6000息烽5000修文3000清镇5000乌当6000白云2500花溪25002011-2020开阳10000息烽10000修文10000清镇12000乌当15000白云8500花溪8000合计15050012存在问题(一)资金严重不足在近几年的果园发展建设中,每亩果园投入约在100元左右(只无偿给农户提供种苗),但通常新建一亩果园到投产(猕猴桃、葡萄除外)约需投入1000元左右,资金缺口较大。(二)技术力量缺乏1、专业的从业人员少在全市现有果树生产从业人员中,区(市)县以上的专业从业人员仅有35人,且在这些从业人员中,约有40%的人员并非是学果树专业出生,不懂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有些工作不能开展。到乡一级就更不用说,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果树生产的技术人员。2、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在现有的从业人员中,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此岗位上工作,没有再深造和接受新知识培训的机会,大多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
本文标题:贵阳市果树发展规划(2006-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9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