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生“上课插嘴”的意义学生“上课插嘴”的意义——《乘法分配律》案例分析莱西市实验小学李娜本次案例是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里的一个片断,这节课目标是学习、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在分析、推导出乘法分配律后的练习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与练习的要求不相符,但我肯定了他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积极思考问题。由此引出了我对学生“上课插嘴”意义的思考。[片断]师: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下面请大家用刚学的乘法分配律计算:125×48。(学生埋头练习,教师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教师拿其中一位同学做的投示。)125×48=125×(40+8)=125×40+125×8=5000+1000=6000师:这位同学算对了,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生:是!(自豪地回答,纷纷举手。只有最后的一位男同学看看大家、又看看自己的本子,没有举手。)师:(满意地)同学们学得真好!杨傲同学(没举手的),你可要向大家学习呀!师:(继续往下讲课)同学们,我们再来看……(那位没有举手的同学突然站起来)生:老师!我有不同算法!(其他同学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他,紧紧注视着他,他的脸“唰”的一下子涨红了。)师:(迟疑了一下,然后用鼓励的语气)哦?你有不同的想法?那请大胆说吧!生:刚才那道题,我认为这样算更简便:把48分成8乘6,然后用125乘8再乘6。师:请你把自己的算法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投示)125×48=125×8×6=1000×6=6000(其他学生马上窃窃私语:“他那种算法真的比我们做的简便!”“他把48拆开后,用了前节课学习的乘法结合律。”)师:杨傲同学的算法确实简便,而且正确,刚才老师错怪他了。以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就大胆地说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锻炼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杨傲同学好样的!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缺陷是学生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终日由教师包办代替一切。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通病。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由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在科技大潮中独领风骚的人才。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莫过于让学生“上课插嘴”。学生“上课插嘴”,是他们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我对学生“上课插嘴”的一些看法。一、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上课插嘴”,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敢于“插嘴”、乐于“插嘴”,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那些脱离课堂,纯粹是兴之所至的“插嘴”,要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是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进而明辨是非、勇于改错。如在「片断」中,我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求。我这样处理那种场面,化解当时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的。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会影响到其一生。假如课堂上我立即制止这位学生“插嘴”,他那学习的自主性肯定会受到冲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时,我们要考虑的是以原来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如何真正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二、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相处相依”的教学理念。相处是一种目的化的状态,它是以完成某个任务而形成的,具有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学生是教师完成这节课的资料,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智力。相依是情感的约定,无规则、无规范。课堂上,师生直面对方,师生之间关系无需任何中介环节或代理机构,是一种师生间的自然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一种基于自然的心灵冲动。在「片断」中,本来设置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掌握乘法分配律,那位同学利用了知识的迁移,运用前节课学过的简算方法进行计算,是教师意料之外的事。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师也无法回避他们对问题的各种见解,尽管他们有时有些“过分”,但教师不是、也不能做问题的选定者。这意味着,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以主人的身份出现,而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解决问题。三、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教学具有开放性。不可否认,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正因如此,教学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教学如果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人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赋予学生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朝气、充满自信。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片断」中,我肯定了那位同学的做法后,在剩下的练习里,学生更加踊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争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片断」中,如果我当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让学生“说话”,就会扼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觉得学习无需思考、创新,只要“听听话话”,老师怎样讲、自己就怎样做,这样的做法是与现代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启发、引导学生“上课插嘴”,让课堂“活”起来,目的在于使学生和教师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长的欢乐。“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放”是为了“收”,这里的“收”是指收获。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这是开放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四、学生“上课插嘴”,可以反馈教师教学预设的一些失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课插嘴”,往往能折射出教师教学预设的一些失误。本教学案例中,我在设计练习时只考虑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设计了125×48,意想48可分成40加8,125分别同40和8相乘,达到简算的目的。殊不知学生想到了把48拆成8乘6,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更简便。这学生的“插嘴”,反映出我在设计练习时忽视了“数学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原则。由此可见,学生“上课插嘴”,可以说是教师教学预设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让学生“上课插嘴”,其实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反馈教师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超越预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抱着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心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练习,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别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总的来说,学生“上课插嘴”,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和学习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即树立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学生观、现代教学观和科学评价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更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本文标题:学生插嘴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1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