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问题答案
20XX年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部分问题答案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答: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在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观察与思考:1.答: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2.答: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3.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等。旁栏思考题:答:植物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植物也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练习:1.(1)(×)(2)(√)(3)(×)(4)(×)3.(1)答: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动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2)答: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答: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及陕西西南部。大熊猫以箭竹等为食,食性单一,这些地区的环境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主要是有竹类植物和水源。旁栏思考题:1.答: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由于年年耕种,人们在收获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将土壤中的这些营养物质带走了许多,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因此,为保证农产品持续生产,必须给农作物施肥。给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P15旁栏思考题:答:在河流中生长的鱼,有些终生只能在淡水中生活,如草鱼、鲤鱼等;有些能在海洋中生活,如在淡水中生长的鳗鲡,要洄游到海洋中产卵。探究:1.答:光2.答:将动物分成两组,除了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在两个组要保持一致。3.答: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用1只鼠妇做实验会有很大的误差。4.答: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资料分析:1.答: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缺水环境。另外,骆驼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且能将水储存在胃里,这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这样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它的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温作用,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2.答: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此外,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蚓粪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练习:1.(1)(×)(2)(×)(3)(√)(4)(×)2.答: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3.答:(1)牛←—————三叶草农民猫←—————田鼠←————土蜂(2)答: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因此,土蜂数目减少;三叶草靠土蜂传粉,土蜂减少后,影响三叶草的传粉,从而影响三叶草的繁殖后代,三叶草的数量就会减少。三叶草是牛的食物,三叶草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牛的食物缺乏。4.答:枯叶蝶的体色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这样它就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生存下去的机会。5.答:山羊因为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大量饲养山羊,如果管理不当,就会破坏草场植被。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想一想,议一议:答:图中画出了草原上的昆虫、鸟、兔、微传粉生物等。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这个试验说明他们仅仅看到了鸟这个生物因素,而没有从整体去看生物与环境,其实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资料分析P20:1.答:昆虫的幼虫吃树干中的有机物,啄木鸟吃昆虫的幼虫。2.答:会。树干中的有机物会被真菌、细菌等分解成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3.答:它们分别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旁栏思考题:答:现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消费者已经成为这个统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说是可有可无的。例如,许多植物要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就不能繁殖;消费者能够加快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P22观察与思考: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下图。9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2.答: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P23资料分析:1.答: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2.答: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练习:1.(1)(×)(2)(×)(3)(√)2.(D)3.答: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对农作物有一定危害。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4.答: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5.完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第二章第三节想一想,议一议:答: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被雨水冲刷进入河流等水体中,随河流进入海洋,而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进入其他洲海洋的DDT能够随着海水的运动进入南极洲的海洋,从而进入南极洲动物的体内。资料分析:答:河流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均有关系。旁栏思考题:答:能。海洋中的水变成水汽后随风进入陆地后又变成降雨就返回到陆地了。技能训练:答:与环境的变化有关系。人们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河流和稻田中的水,不利于鱼、虾等动物的生存。练习:1.(D)2.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答:观察的材料应放在与物镜接近的载物台上。目镜和物镜可将观察材料放大。实验:(练习①).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则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正好相反。1.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2.答: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同样,观察时只能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上移镜筒也是这个道理。植物——生产者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生态系统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猞猁森林生态系统扬子鳄草原生态系统疣鼻天鹅海洋生态系统鸬鹚河流生态系统黑斑蛙湿地生态系统鳗鲡农田生态系统3.答:当我们通过显微镜看清标本时,光线要经过反光镜的反射,通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最后进入人眼。练习:1.(1)(√)(2)(×)(3)(√)(4)(√)2.答:周围的同学遮挡了进入反光镜的光线。3.答:当不透明的纸很厚时是看不清的,因为不透明的纸阻断了反光镜反射的光线。4.答:小熊的操作有四点错误:不能用纱布擦拭目镜,一定要用擦镜纸擦拭;先对光再观察;在双眼注视下,将镜筒下降至与玻片标本距离很近时方可停止;调焦观察时,应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待看清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5.答:各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号200倍,2号400倍,3号40倍,4号125倍。视野中细胞最多的显微镜是3号镜。因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小,所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就越大。6.答:最简便的方法是转动一下目镜,若视野中的污点移动了,则污点在目镜上,反之在装片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想一想,议一议:答: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除了要会对光、调节焦距、安放和移动标本外,还必须让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像。因此,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实验:1.答: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2.答:目的是为了把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练习:1.(1)(×)(2)(×)(3)(×)(4)(×)2.答:视野中气泡边缘是黑色的且较粗,大小不一,呈圆形。细胞则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之分,形态多样。3.答:一般来说,给临时装片标本中的细胞染色,大都会使细胞失去活性,但对观察有帮助。当需要被观察的细胞保持活性或所要观察的结构较明显时,可不用染色。4.答:挤压水果所得到的果汁来自于细胞中的液泡。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想一想,议一议:答:三种细胞具有的共同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示意图中看不到线粒体)。这三种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缺少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P46实验:1.答:在生理盐水中,人的细胞的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若在清水中,人的细胞会吸水胀破。2.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扁平,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呈无色状态,不易观察其内部结构。稀碘液染色后,可见较清晰的细胞核。3.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模拟制作:塑料袋相当于细胞膜,果脯相当于细胞核,琼脂相当于细胞质。练习:1.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液泡2.答:可将样品制成细胞临时装片交用显微镜观察,如发现有叶绿体或液泡,则是该样品为植物。因为动物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也没有液泡。若没有发现叶绿体(由于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则可将生物样品放置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制成临时装片并观察,若仍看到有细胞存在,则说明该样品细胞有细胞壁,应为植物。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想一想,议一议:答:一般应保证无菌、无毒的环境:有营养物质(合成培养液)、适宜的温度和pH、适宜的气体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应该向培养瓶中加入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资料分析:答:多莉的长相与B羊十分相像,说明控制生物发育和遗传的物质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因此多莉有少部分性状与A羊相似。)练习:1.(1)(×)(2)(×)(3)(×)2.3.答: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能量转换时,需要利用氧将细胞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分解,才能将营养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变成人体细胞能利用的能量,供人体细胞生命活动所需。危重病人的各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因此危重病人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获得的氧、营养物质减少。医生常给危重病人吸氧和注射葡萄糖溶液,就是在给病人补充氧和营养物质,以便细胞中的线粒体能正常工作,使病人尽快康复。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想一想,议一议:答:能。壁虎尾巴损伤处具有再生细胞,再生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逐渐发育成细胞膜细胞的控制中心叶绿体将化学能转变成细胞能利用的能量线粒体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新的尾巴。其他问题
本文标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课本问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4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