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常考点目录
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2: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p24: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p27: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所有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意识的能动作用p29: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p30: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p33: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联系得普遍性的含义p35: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0: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p42: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辩证关系p44: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务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p76: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现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二者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价值评价的特点p87: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104: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p107: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p108: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p11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5:1.生产力量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34: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p155~p160: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60: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70: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而一旦货币购买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垄断产生的原因p203: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204: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垄断利润的来源p206: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p216: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积极后果: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已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3.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消极的后果: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治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地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p22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
本文标题:【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常考点目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5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