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是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1.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4.以大数学的眼光看教材,精选课题,知题善任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于一章一节,一种方法一道题,要根据学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从优秀中考题中选一些能做的题进行训练,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来拓宽思维,感受数学之美。5.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走自己的路“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上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是对原有方法或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而不是彻底否决,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从理论来看,新旧迁移是构建知识的基本形式;从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且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预备与介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造成了学习上的退步。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激疑涉趣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变式教学与组织练习;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个人有个人的特色,各校有各校的校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少教多学”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反复的考试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经验式的发展、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身技能的培养。教师多一分智慧,自己就少一分劳累,学生就多一分收获,减一分负担如何正确地看待“少教多学”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想能够实现“少教多学”。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少教多学”的积极意义1.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的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有效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更加注重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2.从学生方面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途径。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或与老师一起探究,即学生的自学和互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3.从课程理论看,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要切实转变学生模仿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少教多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多变交流,使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会学,并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1.不能正确理解少教多教存在不少的弊端,但如果把少教理解成不教,理解成教师的不作为,把少教当成偷懒的正当理由,少教只能是少学。少教多学并非是让老师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智慧,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为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2.课堂活动量上的不对称,学生无法多学“少教多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而其重心又是在中差生,采取的是高就低的办法,由于课堂时空的限制,多数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生明显的被边缘化,只能作壁上观,任凭个别学生在那里接力,不能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停顿或空耗状态,难以发挥优等生的引领作用,这仍然是抬高一边压低一边的做法,并且以偏概全,好学生同样有问题。三、如何正确地实施“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1.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的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是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少教多学”需要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老师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从学生出发,使他们乐学,从而乐于参加到课堂的学习中,进而喜欢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师生,生生真正能够互动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免不了出错,这些错误,恰恰把问题暴露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但学生可能意识不到,为错误而伤心难过,此时教师发自内心的说一句“错的好!”就能是学生乐观对待错误,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自由,更愿意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适时引导,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保障。3.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不懂。似乎什么内容都要讲,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个人演讲。实际上,学生知道的比我们预想的要多的多。因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进行内容筛选,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不必要的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投入静思默想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4.以大数学的眼光看教材,精选课题,知题善任教师的思路不能局限于一章一节,一种方法一道题,要根据学情对相似内容进行整合,从优秀中考题中选一些能做的题进行训练,并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来拓宽思维,感受数学之美。5.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创建特色,走自己的路“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也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上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是对原有方法或关系的变革与调整,而不是彻底否决,因此创新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从理论来看,新旧迁移是构建知识的基本形式;从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水平与知识状况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而且知识内化成认知结构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事实也正是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预备与介入,一部分学生学习上困难重重,造成了学习上的退步。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无法
本文标题:少教多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6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