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5北京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
西城区期末考试讲评2015.1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影“入”和水“流”两个动词用得妙。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意蕴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第一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现韩愈被贬原因。“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为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七律·无题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曾经护花惜春季,一片痴情付水流。行远孤帆飘万里,身临乱世怅千秋。馨兰意望香嗟短,迷雾遥看梦也留。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和情感意蕴,在诱发文人创作冲动的同时,也成为古代文人寄托羁旅、闰怨、闲适等情感的载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开阔廖远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刘禹锡梦寻梅诗歌阅读梦寻梅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方岳,南宋诗人,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方岳的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中国文人历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水田园,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高洁、孤傲的象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清《山间小梅》)“莫恨香笑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李清照《满庭芳》)。“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幽之处有一处小屋,那是隐者的居所。诗人顺着野径,骑着瘦马,沿着沙岸,欣赏着田野的风光景色。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诗人历经艰辛,来到一个山嘴,突然看到了梅花。那梅花虽然只有“三四花”,却更显得神清骨秀,高洁幽芳,这是梅的风骨,也是隐士的气节。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把握了梅花这个意象的涵义,也就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了。作者“寻梅”,就是追寻一种高洁的、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品质。1.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_________、___________。埋药草青灯煨芋2.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___________,后句突出了得梅的___________。艰辛(执着)欣慰(欣喜)隐者家”的环境是幽静的,生活是恬淡自在的,“黄叶拥篱”“野径深藏”“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等都体现了这种特征。“马蹄残雪六七里”,诗人顺着野径,沿着沙岸,骑着瘦马,历经坎坷,一路颠簸,虽艰辛,但诗人仍然执著;“山嘴有梅三四花”,终于找到梅花,虽只有“三四花”,但心中的欣慰可想而知。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岂不乐哉!②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的内在精神相契合。③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在全诗中的作用①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烟雨蓬茅”是隐者生活的象征,“金貂”、“玉华”则象征功名富贵。诗人甘愿“一生烟雨蓬茅底”,却“不梦金貂侍玉华”,表现了他宁愿终生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燕喜亭记文言文阅读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上高处向远处看,发现了一处独特的地方。砍去那里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挖开那里的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身到较远处仔细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友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观命名。我给那山丘命名为“俟德之丘”,表明它先前一直被淹没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给那石谷命名为“谦受之谷”,其中的瀑流命名为“振鹭之瀑”;谷名表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则是形容它的外观。给那土谷命名为“黄金之谷”,其中的瀑流命名为“秩秩之瀑”;谷名是形容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给那山洞命名为“寒居之洞”,用以表明与当时的境况相符。给那池塘命名为“君子之池”,池子容量宏大就像主人有涵养,能够聚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就仿佛主人有作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给那泉水的源头命名为“天泽之泉”,表明泉水源出高尚,流出之后又能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命名为“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来颂祝它的主人。因为这个缘故,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就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就为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所经之处有猿猴以之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因此赏尽了深水远山中种种瑰丽奇怪的景致,照说他对于山水已经是听腻了看厌了。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竟然如此不觉得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爱好的事物,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这处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岭。弘中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淅水、湍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一直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文中典故: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通假“智”,读音zhì,意为智慧;“乐”读音yào,意为喜欢)孔子说:“智者以水为乐,仁者以山为乐;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景常、元慧游——游览,游玩。B.其丘曰“俟德之丘”——等候,等待。C.而莫直其地——通“值”,认识到……的价值。D.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饱,多。交往,来往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3分)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B.既成,愈请名之。(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我给这些景观命名。)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应得到它的人吧?)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他依凭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依凭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我请求让我给这些景观命名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德行。C.王弘中已重新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D.作品虽关涉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王弘中还未得到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重返京城是作者的预测《燕喜亭记》中说:“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意思是说,“王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所好之物’是协调一致的”。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作具体分析。(不少于200字)(12分)理解韩愈的观点——“君子的的品德,同他爱好的事物,是协调一致的”。“君子”当指智者、仁者、有德者,区别于一般人;“所好之物”应是能够体现君子德行的某种事物,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收藏。“所好之物”与“君子之德”必须在内在精神方面能够契合或呼应。雕不出来散文阅读散文阅读要点一篇文章两遍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判断性、描述性、动态性词句;重要的关联词……)大致概括段意,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把握主旨读懂,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确考点,掌握答题技巧,训练有素,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19.根据文意,概括第⑵段“他的雕刻理论”指什么。(4分)雕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应该有所放大;应该突出人物的风神;应该力求生动。整合答案:雕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应该有所放大,突出人物的风神,以求生动。20.全文来看,作者在第⑺⑻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5分)①意在表现杨教授年轻时外表的漂亮,以及其内在的勤奋与用功;(内容)②以回忆初识杨教授时对其外在内在多方面感受表明对杨教授的艺术呈现之难,引出下文对《杨振宁传》未能准确、全面地表现人物做铺垫。(结构)③承接前文相貌刻画在艺术作品中相对易于表现的意思,表明没有雕出来杨振宁的原因应该是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东西难于呈现;(主旨)21.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有些像,雕不出来,也许不是坏事;有些传,写不出来,也许也不是坏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5分)先回答“是什么”——表层意思(内容)杨振宁像没有能够雕出来,因为雕像这样的造型艺术远不能表达他给人的最深切最深厚最珍贵的感受;《杨振宁传》没有能够真正写出杨振宁的风采,因为一般学识与文字远不能深刻呈现杨振宁个人的天赋异禀。再解释“为什么”——深层用意(主旨)这样的无奈与遗憾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生活中一些人事的美好与可贵。(“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期待”“一些复杂的东西尚存在进一步品味的空间”等)文言文寒假复习建议老师观点基础决定高度——落实行动造成差异——行动坚持就是胜利——坚持
本文标题:2015北京西城高三语文期末试卷讲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09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