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宗教建筑教学目标:了解佛寺、道观、石窟、清真寺的起源与发展,鉴赏特点。教学重难点:佛寺、道观、石窟、清真寺的起源与发展,鉴赏特点。各代表特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6节教学内容:第一节佛寺一、佛寺的起源与发展佛寺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等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后将此寺改建,称白马寺,后世相沿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说明最初的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围成方形庭院。属于这时期的佛寺遗址尚未发现,但可从《洛阳伽蓝记》记述的北魏洛阳永宁寺推知大概。此期佛寺数量不多,西晋首都洛阳周围也只有40多所。南北朝至五代(约4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南北朝时,佛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期旧型的延续,以北魏洛阳永宁寺为代表;云冈石窟第六窟为方型窟室,中心立塔柱,四壁环绕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可资佐证。另一种是宫室第宅型。北魏中晚期通过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的宫室、第宅改建佛寺,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廊庑环绕,有的还附有花园,形成与前期迥然不同的风格,成为以后佛寺建筑格局的主流。早期的佛寺在佛塔与佛殿之间布局的变化,原因何在?1、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2、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3、舍宅为寺、舍宫为寺行为的增多,加快了佛殿作为佛寺中心的进程。4、信徒们对佛祖形象的崇拜较塔更为亲切。佛寺本土化后,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如佛像越塑越大,观音像甚至超过了释迦牟尼像。二、寺庙的鉴赏(一)佛寺的类型中国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佛教与佛寺。1、汉地佛教:主要流行于汉族聚居区,称北传佛教。佛寺数量多、分布广。2、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本身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弥陀佛的头,为避免他人产生邪见,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间遗教》(印度享有盛誉,被尊为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望见山中光芒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下开取此书)中提及。3、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HinayānaBuddhism)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乘佛教自命为优胜的广大的解脱途径,以区别于它之前的佛教学说。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二)佛寺的特点1、佛教寺庙:受宫殿、王府、寺庙、住宅等传统建筑的影响,汉传佛教寺庙一般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庭院数量不一样。唐代的法门寺是皇家寺院有24个。殿、堂、楼、阁、廊、庑、亭、台等建筑,在汉传佛教中几乎都有。2、藏传佛教寺庙: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汉式建筑的喇嘛庙,如雍和宫等。二类是汉藏结合式,如普宁寺。三类是藏式建筑,如布达拉宫。3、南传佛教:盛行于傣族地区,佛寺殿堂内外装饰华丽,色彩鲜艳夺目,在蓝天、白云和绿树的掩映下,造型灵巧美观的南传佛教寺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引人注目。(三)四大佛山与佛寺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三、典型案例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本文标题:宗教建筑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0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