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简析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
Magazine209简析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文/刘倩男【摘要】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葬礼进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19世纪欧洲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及多种音乐体裁,包括交响曲、序曲、歌剧、室内乐及各种器乐的独奏曲和协奏曲,成就卓越。在钢琴音乐方面,门德尔松贡献突出,首创了“无词歌”这种音乐体裁,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特质。1830-1845年间,门德尔松共创作了48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是第27首作品,是《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作曲家用大量的柱式和声与三连音,模仿送葬队伍的脚步声,表达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情感抒发的特征。全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兼有引子、连接和尾声,中段类型为引申型中段(单一主题的单三)。作品的主调建立在e小调上。a乐段开始之前,有一个4小节的引子,柱式和弦、附点和三连音的使用,模仿了送葬队伍沉重的脚步声,营造出一种沉痛、肃穆、凝重的氛围。第二小节的后半拍,相同的动机以高八度叠置的方式再次陈述,力度直达ff,脚步声由远及近,铿锵有力,前来送葬的人越来越多。引子是主功能到属功能的和声进行,动人心弦的旋律从第4小节最后一个音开始缓缓流入,自然地过渡到呈示段。呈示段(第一乐段)长16小节,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乐段。a乐段是由两个等长的乐句组成的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4小节,在深沉的旋律中暗涌着三连音(其材料来源于引子)的律动,低音声部则为主、下属和属音的交替延续,上下声部形成了丰满的柱式和弦,使旋律在稳固的调性中实现了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发展。高音声部向上方跳进时伴以sf的力度支撑,继而,旋律下行,力度减弱,停留在属功能上结束了第一乐句。第二乐句采用了对比性的新材料,但低声部保留了属-主上行四度的主导音型动机。柱式和声被更具有流动性的平行三度进行和更加流畅的低音声部走向所代替,乐句通过向平行大调(G大调)的短暂离调最后停留在主调e小调的主和弦上。a乐段在重复时织体略有变化,第一乐句主要是通过局部的声部加厚来进一步渲染悲剧性的色彩;第二乐句则以更多的变化音造成局部的调性游离,使整个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对比规律。b乐段为引申型中段,长度8小节,同样是一个方整的两句式乐段,音乐思维一气呵成,逐步进入高潮。第一乐句e小调,是由a乐段的主题片段发展而来且层层上行模进形成,低音部采用了属音持续音的写法增加了声部的厚度,直到两个三连音出现为止。第二乐句的材料也是来源于a乐段的第二部分,音乐在ff力度控制下,又使用了强音记号对低音部进行了八度加强,张力不断扩大,为冲刺高潮及高潮的到来做了有力的准备与渲染。密集的和弦,阴霾的色彩,沉重的节奏,像痛苦者的失声与呐喊,让人悲痛欲绝。高潮过后,是用引子材料写成的4个小节的连接句,为再现段的出现做了材料与和声的双重准备,同时也增加了同中段音乐形象的对比,形成高潮的持续。随后是再现段的出现。再现段a'乐段在和声配置和调性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引进并强化向平行大调(G大调)离调的和声来改变音乐的性格,以表现化哀痛为力量的感情升华过程。a'乐段由两个不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用ff的力度开始向G大调作离调,末尾处重回主调e小调。第二乐句采用综合再现的手法,使音乐体现出极强的动力性。调性与和声方面,第37小节的和声为G大调下属调上的属三四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调性流连于下属调上;b乐句在结构上也作了大幅度的扩充,从39小节开始采用引子的节奏型,而且经过阻碍终止,强调主和弦,最终完满结束在主调e小调上。最后4小节为尾声,与引子遥相呼应,在两pp力度层次控制下,持续的三连音音型使全曲统一协调,和弦密集沉重,节奏的断续紧张,主长音的持续,使音乐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仿佛是送葬队伍已将死者安葬,怀着沉痛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离去。门德尔松被音乐史上誉为“最幸福的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仲夏夜之梦》及《无词歌》最为著名,属于早期浪漫派作曲家之一。作品结构严谨,旋律流畅,和声简明,音乐语言纯朴、典雅、清新而自然,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幻想,对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刘倩男,江苏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本文标题:简析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1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