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休克肝的临床病理分析休克肝(ShockLiver),又称缺血性肝病(IschemicHepatitis,IH)、缺氧性肝病(HypoxicHepatitis),是继发于低血压或休克而出现的肝脏急性炎症病变的综合征。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收治的11例患者报道如下。【材料及方法】1、自1995年2月至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休克肝患者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36.7±10.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脏疾病和感染性休克。2、患者原发病包括:4例心源性休克、3例神经源性休克、2例过敏性休克和2例失血性休克。休克持续时间自1.5-26小时不等。【材料及方法】3、所有患者均采用重症监护措施,在制定对症、对因治疗方案的同时,每日查下列有关项目: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有2例患者行肝活检穿刺术,另有2例患者在死后3小时内行肝穿刺术,肝组织行常规染色、光镜检查。4、有关数据以X±S表示。【结果】1、生存率11例患者,死亡8例,死亡率72.7%;3例存活,生存率27.3%,3例存活患者休克时间均短于6小时,其中1例为球溃疡并失血性休克,1例为过敏性休克、1例为心源性休克,超过6小时的7例患者无1例存活。【结果】2、血、尿、粪常规(1)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L,最高达185g/L,平均为146±27g/L;初诊时白细胞>10×10/L;(2)尿常规:早期即有蛋白、细胞,后期出现管型等;发生的DIC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血尿。(3)粪常规:9例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其中2例可见红细胞。【结果】3、肝功(1)ALT、AST:患者之间数值差距较大,ALT自1260-8480IU/L不等,平均为3484±2208IU/L,AST自580-5680IU/L不等,平均为2724±1534IU/L;凡休克时间<6小时,ALT/AST>1.5;在6-12小时质检ALT/AST≈1;>12小时ALT/AST<1。预后与其下降速度有关;【结果】3、肝功(2)TBil为117±45umo1/L,DBil为35.9±15.3umo1/L,IBil87.1±31.2umol/L,其水平与休克时间成正相关:即时间越长,胆红素水平越高,尤以IBil升高为著。(3)GGTP、ALP、K、LDH,其水平与休克时间成正相关。【结果】4、其他化验检查(1)BUNCr:程度不等的升高,与休克时间成正比,1周内未能降至上限的6例患者无1例存活;(2)Fib:3例发生DIC的患者均降至正常值40%以内;余8例在60-90%;(3)血气分析:多表现低氧血症、轻至中度代谢性酸中毒,2例表现为轻度呼吸性碱中毒。【结果】5、组织学11例患者均排除肝脏疾病和感染性休克。从仅有的4例组织学表现来看,其病变程度与休克时间有关。1例休克时间长达26小时的患者病理组织学示近似急性重型肝炎(水肿型)图像,而另1例休克时间仅为4小时肝活检仅示轻度间质炎症。另2例示轻度、中度肝炎图像,休克时间分别为8小时和11小时。【讨论】休克肝是近年来才被人们认识的临床综合症。肝脏酶学在缺血缺氧开始1-3天内迅速而显著上升,而且随着休克的纠正、肝脏缺血缺氧的改善又可逐渐恢复。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及休克持续时间,而非休克肝本身。【讨论】肝脏血运丰富,进行着人体最为繁杂多样的生化反应,一旦缺血缺氧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极为明显,尤其是肝脏酶学变化甚为显著,其发病机制与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讨论】在1995年2月我们首次注意到1名过敏性休克患者,在持续4小时的休克被纠正、病情稳定后,次日复查有关血液检测项目时发现肝功显著异常:ALT3650IU/L、AST2160IU/L、GGT147IU/L。第3日行肝活检,组织学示肝细胞仅有轻度水肿样变性,间质轻度炎症。临床表现、酶学变化与组织学改变两者差距甚大。【讨论】酶学变化程度与病因并无显著关系,而与休克时间密切相关。凡休克时间短于6小时的患者,其ALT/AST比值大于1.5;而休克时间超过12小时的3例患者,ALT/AST比值均小于1;休克时间超过6小时的7例患者无1例存活。【讨论】尽管无1例患者因休克肝导致死亡,但休克肝的存在无疑加重了病情,加速了患者的死亡。另外值得关注是,如发现及时、治疗得当,酶学迅速降低的4例患者有3例存活(另1例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在TBil、D/IBil、GGTP、ALP、K、LDH等诸项化验中,其水平与休克时间成正比,尤以IBil更为显著。【讨论】目前,国内外对休克肝的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肝缺血再灌注现象的研究,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损伤及钙离子内流等因素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临床情况是门静脉、肝动脉血流并非完全中断,而只是低灌注,并且持续时间较动物实验长得多。【讨论】病理组织学分别示肝脏间质炎症、轻度和中度肝炎图像及重症肝炎图像,并未出现肝小叶中央细胞坏死,这可能与穿刺针取材较小、肝脏供血并非中断等因素有关。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适量补充血容量(晶体液、胶体液)、应用清除氧自由基的古胱甘肽类药物以及大剂量丹参(0.8-1.2ml/kg/day)静滴效果显著。【讨论】尽管有8例患者不治身亡,但无1例是因为肝功能衰竭。强调尽快纠正休克,恢复脏器正常血灌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休克肝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
本文标题:缺血性肝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1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