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毛概--论资本主义下的两极分化
浅论两极分化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摘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正在进行。其中,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贫困的积累,这就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增长。同时,随资本财富的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少了。工人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有愈来愈大的部分集中在资本家的手里,并成为加强剥削的手段。尽管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越积越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和加深,这就导致的严重的阶级矛盾。关键字: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改革正文:一、从现象上看,两极分化是分配问题,而分配的性质和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两极分化的根源与一个国家的生产方式相关。1、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资本和劳动的两极对立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则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从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即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根源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2、两极分化是以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消除了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排除了任何个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基础。两极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指出:“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产生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的劳动”。正因为私有制是构成两极分化的基础,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归结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3、私有制是产生两极分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并不是任何私有制都会导致一极财富的积累,另一极贫困的积累这种社会现象。且不说个体所有制,即使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者追逐的是使用价值的消费,这在既定历史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一方面,资本追逐的是价值的增殖,而价值是无差别的,价值的增殖没有任何界限,所以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就有榨取剩余价值的无限的冲动,他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造成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只要有可能,这一过程会是无尽头的。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使得资本家有可能压低工人的工资,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从而使无产阶级贫困化,造成贫困在劳动者一极积累起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的积累又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造成财富与贫困两极分化越来越加剧。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极分化现象激化了阶级矛盾,威胁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学者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需要出发,不能也不愿意揭示两极分化背后的阶级对立,因此,往往用收入的差距、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异来说明两极分化这种社会现象。诚然,像基尼系数这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状况的,但是,第一,它只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没有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第二,这类指标没有阶级分析,把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不同阶级混淆在一起,从而掩盖了阶级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来观察社会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必须注意到这一指标的局性。从本质上讲,我们还是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来分析两极分化问题。2、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阶级分化。由于经济的分化,导致社会划分为两个阶级。少数拥有巨大财富的剥削者成为资产阶级;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贫者愈贫,并不断消灭小业主和农民阶级,把越来越多的人抛入失业者大军,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一员。社会阶级简单化,无产阶级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政治上要消灭阶级,首先要推翻剥削阶政治统治。马克思在1848年指出:“共产主义否定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阶级的差别”。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任务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消灭所有阶级的任务则需要很长时间。3、两极分化发展的结果是导致社会革命。两极分化的加剧,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产生经济危机和动乱。当各种条件具备,而且“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要彻底解决两极分化只能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生活条件而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当然,这种斗争只是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后果,而不是反对产生这些后果的原因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处雇佣奴隶的地位,因此,从资本主义本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三、二战后,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调节社会分配、缩小两极分化的政策和机制。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1、资本主义主要通过规范初次分配、加大二次分配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国家调节。划时代的变化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简而言之有三大促成因素:第一,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政府职能和治理方式出现转型的客观需求。第二,战争、革命和遍及各工业国家的工人运动使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出现统治危机,而新型的实行全民福利的国家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改良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契机,“罗斯福新政”首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之先河。2、调整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立法,规范雇主与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适当提高工人在确定工资水平中的谈判能力,以提高工薪水平,改善劳动待遇,并逐步使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同利润增长率相应地联系起来。与初次分配相关的劳动立法涉及规定最低工资、法定工时、推行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雇工权益保障、工会法等。此外,当代资本主义初次分配的调整还与经济组织及管理模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股份制企业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20世纪晚期许多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大量增加股东”运动,鼓励职工持有公司股票,加上发达的证券市场,大大促进了股权的分散化。股权的分散化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经理、普通雇员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三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新的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分配方式相应改变,雇员的收入中除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资之外,还以股票、期权和利润分享等形式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3、二次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调节以及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劫富济贫”,抑制过高收入,保障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的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全社会的生、老、病、养等福利水平。对于调节收入差距有重要意义的税种有累进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其中特别是累进所得税,它的普遍实行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累进税率的高低和起征点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目前法国的最高税率是57%,德国和日本超过55%,英国是40%,美国则为33%,而瑞典高达72%。财产税和遗产税是国家对自然人和法人所拥有的资产征收的税收,财产税的税率一般为015%,遗产税的税率则从3%到70%不等。这些税收有效地抑制了高收入阶层的财富膨胀和巨额积累,并使政府有能力实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3~44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63,265,292,267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281[4]资本论(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710,674~675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2,207~208,11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11
本文标题:毛概--论资本主义下的两极分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17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