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A卷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A.早期的天命观B.早期阴阳说C.早期五行说D.元气说2、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主张()A.以名正实B.名实相背C.名实合一D.取实予名4、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A.性善说B.性恶论C.性无善无不善说D.性三品说5、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6、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B.抹杀了概念间的差异C.否认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D.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D.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8、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9、王充认为,人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而命的不同取决于()。A.天的意志B.人所禀受的元气不同C.前世因果D.人的行为10、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A.自然出于名教B.名教即自然C.越名教而任自然D.名教出于自然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1分)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2分)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分)2、无为道家哲学思想。(1分)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2分)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1分)3、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1分)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在公孙龙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是毫无联系的,所以“白马”不是“马”。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公孙龙只见白马与马在概念上的差异,而无视其在概念上的隶属关系和实体上的隶属关系,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4、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2分)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将人与天相互类比,以为天也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认为人的行为将会影响到自然天道的运行;董仲舒指出天将以征兆的形式对人的不良行为做出警戒。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2分5、三表法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1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事实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2分)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1分)三、分析下列各段文字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并简要说明其得失(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1、“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之为仪者也。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墨子·明鬼下》)墨子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观点。主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耳目之实”即感性经验。主张感觉经验是认识来源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感觉经验论。得:坚持了认识来源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认识论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失:他片面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甚至连错误的经验、荒唐的传闻也深信不疑,以至陷入有鬼论的迷信之中。具有经验论的狭隘性;以闻见为有无的标准,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孟子在天人关系上将天与人性合而为一,天德就在人心。人道可以与天道合一。由于天道寓于人心,因此:“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得: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人的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可以“知性”“知天”。达到“天人合一”。失: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陷入唯心主义。(2分)3、“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王充《论衡·物势》)“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王充《论衡·命义》)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和自然命定论观点。主张元气化生天地万物和人类;气是万物统一性的根基,天、地、人,都是由气凝结而成。他区分天道的自然无为和人道的有为,证明元气产生万物,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富贵贫贱的社会差别也是由所禀元气决定。得:用元气自然论解释自然万物和人的产生及人的命运,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失:王充没有把人生的先天命定性与人后天的遭遇的偶然性区别开;把个体福祸的命定性与个体价值的委身自由混为一谈;将生命中的限制、偶然夸大为绝对与必然,没有把握住人的必然是与人的自由性关联的。如此一来,偶然就成为新的神,与谶纬一般无二了。所以,具有非科学性;陷入命定论。(2分)四、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1、简述孔子在世界观上的矛盾。孔子在世界观上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天命论;(3分)孔子认为天是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并对之虔诚的信仰。天是不言之天,即超越现实性之上的天道。孔子信仰超越之天,更力求将超越之天还原为现实的践履之中。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仁学”思想。认为“仁”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范畴和主观的道德修养。孔子的这一矛盾世界观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矛盾心态。(2分)2、简述并评析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齐万物——事物的区别即认识对象的相对性;齐是非——认识标准的相对性;齐物我——认识本身的相对性。(6分)评析:看到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揭示了认识中的一系列矛盾;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上是肯定的,具有积极意义。但夸大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否认事物的区别和是非的界限,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2分)3、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①重塑有意志的天神偶像。(2分)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宇宙的主宰,万物的创造者;天是有意志、有道德的;并以阴阳、五行配天。②以“人副天数”论证天人合一;(2分)他认为天人是同类的,人是天的副本、缩影,也就是“人副天数”。天人之间由数的耦合,而有感应。③以“同类相动”论证天人感应。(2分)这就要求人必须顺天而行,不可逆天而动。否则就会遭到报应。其目的在于劝说君主行仁政以与天合一。④同时,他还发挥君权神授思想,为封建纲常伦理制造理论根据。(2分)指出封建纲常伦理“可求于天”五、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本题共15分)1、试述荀子对先秦哲学的理论总结。荀子对先秦哲学的理论总结反映在他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及政治思想四个方面:(1)在自然观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①“天道自然”思想;把主宰之“天”重新还原为自然物质之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之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②“天有常道”思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③“天人相分”思想:天人有别,天和人的职能和规律都不相同。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在荀子看来,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应该而且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于人类。这四方面是荀子对孔孟、老庄、墨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和改造;是先秦天人关系争论的理论总结和集大成。(8分)(2)在认识论上:荀子批判改造老子的唯理论、墨子的经验论、庄子的怀疑论及孟子认识论,全面考察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建立起了系统的唯物主义认识体系。提出了“解蔽”与“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在认识阶段问题上提出“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正确处理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在认识方法上,强调“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是对老子认识方法的改造;在知行观上,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3)在人性论方面,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等。克服了性善论的不足,进而说明了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4)政治思想方面的贡献。提出了“明分使群”社会起源说和与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王霸杂用的先河。2、论王充哲学的历史地位。①在自然观上:其元气自然论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5分)王充主张元气化生天地万物和人类;气是万物统一性的根基,天、地、人,都是由气凝结而成。他区分天道的自然无为和人道的有为,证明元气产生万物,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富贵贫贱的社会差别也是又所禀元气决定。王充依据“元气”说对“天人感应”论进行了批判,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②无神论思想:对神学目的论及各种迷信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战斗无神论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4分)在对人之“形”的认识方面,王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人与万有具有共同的基础,都是由气流行所成。人的生死不过是像“水凝为冰,冰释为水”的自然过程而已。在对精神及形神关系的认识方面,王充把人的精神看着是物质性的精气,是不科学的;但他认为精神依附于形体,就在形神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③认识论上:通过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继荀子之后把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4分)他提出了“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汉代以来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或“神而先知”的思想都是无稽之谈的谬论。对于知识的来源,主张“知物由学”。他克服了墨家经验论的局限,提出“任耳目”与“开心意”相结合的认识方法。④在历史观方面,提出了“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论,是积极地进步的。但他用自然规律解释历史现象,最终又陷于历史循环论、宿命论。《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B卷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在《尚书·洪范篇》中,出现了我国古代见诸文字最早____学说。2、在我国整个奴隶制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____思想。3、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加以区分的思想家是____。4、在春秋战国“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即当时影响最大的两家是__家和__家。5、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________论。6、孔子思想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4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