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第一节什么是群体•第二节组织与组织理论•第三节集体行为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一)含义:•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二)群体的特征:①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②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③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④有一定的行为准则⑤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群体与人群的区别•人群是偶发聚集体,偶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集起来。不发生有意义的社会互动,没有归属感,聚合时间短暂。因此他们不能算作群体。•但是,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也会转化为群体。•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①初级群体:又称为首属群体。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②次级群体:又称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①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个性特征、情境和共同兴趣,在构成非正式群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由美国社会学家海曼提出•(五)大群体和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众分类。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互动的群体。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三、初级群体•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特征•①规模小•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级群体类型:①家庭②邻里③伙伴群体•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二、组织过程•(一)组织决策•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过程: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④审查阶段•(二)组织沟通•概念: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过程:①纵向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②横向沟通: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三)组织控制•概念: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方式①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活动。②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待业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③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三种组织过程的关系:决策、沟通和控制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组织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在,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三、科层制理论•概念p149: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它对以后的组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合法性统治类型:•1、超凡魅力型•2、传统型•3、法理型•(二)科层制特征:①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②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③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④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⑤照章办事。•(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科层制组织通过对组织各项工作的细致分工赋予每个职位以特定的权力,使占有职位的个人能够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以及拥有的权力。这些责任和权力都以组织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组织中的各个职位遵循层序原则规定等级体系,上级可以监督下级,下级服从上级命令并接受上级审查。但因为上下级各有固定权限,因此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有权越俎代庖而把下级负责的事务揽入自己职责范围。也就是说,原则上,上级只能督办但不能代劳。•(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组织的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都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并保存公文档案。组织运行中产生的各种规章动议、决议、指示、法令都用文字固定下来。由此产生的一个后果便是办公机关的形成并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组织要求任何成员都必须分清办公和办私的界限。这一要求最终使组织的办公场所和私人宅第分隔开来。•(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职务的分工使职务工作成为专业工作,需要专门的培训。组织在招聘人员时就是按照职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的标准来录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组织成员达不到足够的专业资格,就要被解除职务。这不仅适用于下级职位,而且适用于高级职位和组织领导。•(5)照章办事。•科层制组织要求其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完全按照组织制定的规则行事,不看人行事,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爱憎,个人的情感因素不得干扰组织事务的处理。•(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弊端:1、形式方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欠缺人情味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1)形式主义。•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2)繁文缛节。•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3)用人困境。•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4)人情味欠缺。•科层制要求组织成员在办事过程中应去除个人的思想情感对组织事务的干扰,避免由人的主观性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过度强调这一点,往往使组织成员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味,个性不能体现,成员彼此之间疏离和冷谟。而这将会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组织的发展。•(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科层制强调组织规章制度的稳定性,但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规章制度的改变往往滞后,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四、组织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工程师泰罗、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基本观点: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二)人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基本观点: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突破性启示:•1、要求组织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2、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3、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三)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巴纳德“组织平衡论”观点、麦克戈的“X理论”和“Y理论”•基本观点: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呼吁组织采取民主而非集权专制的领导方式,认为民主型领导比专制型领导的组织效果更好•(四)权变理论•代表人物:著名的超Y理论由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基本观点:又称情势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不仅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理论观点:•1、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第三节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概念: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集体行为特征①群体性特征②自发性特征③非组织化特征④非制度化特征•二、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一)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源起:1896年勒庞出版《乌合之众》•基本观点:许多个人一旦构成群体,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通过情绪上的相互感染,使人不由自主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为和平时独处时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非常容易介绍群体的意见、想法和信念,并盲目模仿群体中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二)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基本观点①结构性助因②结构性紧张③一般化信念④促发性因素⑤行动动员⑥社会控制•三、集体行为的理性选择理论•基本假设:集体行为的参与者是理性的,从这一假设出发解释集体行为的产生机制,由此形成了集体行为的理性选择理论。•(一)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源起: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的逻辑》•理论假设: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基本观点:对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这促使其作出“搭便车”的行为,即让其他的社会成员去承担该公共物品的费用,因为他知道公共物品一旦生产出来,不管有没有承担费用,大家都可以分享。•解决途径;选择性激励,即给予在集体行为中付出较多努力的集体成员相应的收益,从而吸引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二)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代表人物:麦卡锡、扎尔德•概念: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动。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基本观点:社会运动中,与由人们遭遇的结构性问题而引发的怨恨情绪相比,更具关键性意义的是社会运动能否动员足够的资源,只有资源足够,才可以转化为集体行为。•所需动员的资源至少有以下五种:时间资源、参与者规模、金钱与物质资源、外界支持、理念资源1、群体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分为•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2、科层制的建立基础是•A.传统型权威B.超凡魅力型权威•C.法理型权威D.制度型权威3、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勒庞提出的是•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习题单选BCD4、群体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分为•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5、组织控制的过程有•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AB1、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A.要求组织管理注重劳动效率•B.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C.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D.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E.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BCD多选2、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A.要求组织管理注重劳动效率•B.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C.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D.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E.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BDE•组织•集体行为名词解释题•简述群体的特征。•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简述•试述科层制的特征并分析其优点和弊端。论述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8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