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概念聚居与原始聚落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点–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埃及尼罗河、西亚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村落的出现(约6000年前)•风水——良好的生存环境(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原始聚落的形态:人类聚居的痕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半坡遗址(-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埃及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市)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一种交易场所。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场所。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言:“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集聚在一个地方,使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的职能。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围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城市与乡村的区别1、集聚规模2、生产效率3、生产力结构4、职能5、物质形态6、文化观念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镇与城市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居要从事非农业活动。村庄——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要从事农业活动中国: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聚居思想的影响①井田制:“昔日皇帝经土设井,······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家凿井于中。“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②井田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a.首先是一个工作单位;b.聚居单位;c.聚居单位的层次性产生了最初的城市概念。社会形态与城市布局中国——强调统治阶级的中心地位西方——强调阶级分区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政权统治中心西方——神权统治中心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的中心城市欧洲——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陆城市“市”——商业街——大型作坊特点:尽管出现少数相当繁华的城市,但生产力低下,对农业的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规模及职能都是及其有限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的中心。近现代城市发展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发明为起点,爆发了工业革命,出现了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也就在这个基础上涌现了出来。中国进入农业社会比西方早,而进入工业社会比西方晚–工业革命——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相继完成。–中国1840年–工业城市的诞生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二)城市布局的变化1、圈层式发展2、仓储用地3、丰富的商业及公建4、金融机构及商贸活动区5、道路系统及对外交通设施的布局6、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三)城市与环境(四)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1、集聚与规模效应2、物质生活水平提高3、文化生活水平提高4、新的社会问题特点: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空前提高及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导致原有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巨大重组,促进了大量新型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与数量的猛增,产生了世界性城市化浪潮——城市真正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战后城市的发展1、分散发展的理论及实践2、郊迁现象3、城市向协作及分工的城镇群或城镇密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4、持续发展5、重视精神文明和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6、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将以高科技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城市性质变革时间距离强化生态觉醒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大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并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区域。多中心间形成基于专业化的在联系,各自承担着不同角色,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第三节城市化与城市问题一、城市化的含义(一)“有形的城镇化”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二)“无形的城镇化”社会学概念——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开端:产业革命三、城市化的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四、度量指标M=(U/P)×100%M——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城镇人口:指市区和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动态描述城市化的速度:N=(MN-MN-1)/MN-1城市化发展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30%左右;中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在短期能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高六、城市化的类型1.集中型与扩散型2.外延型与飞地型3.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4.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5.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七、中国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地方推动型市场推动型外资促进型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1、与政府的动力机制密切相关a.地域b.速度c.进程2、受政策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a.双重居民身份体制b.双重交换体制3、结构特点——不协调a.城市数量与总人口之间的比例不协调b.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结构c.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d.城市产业功能结构不平衡4、发展水平——滞后型九、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十、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堵塞、停车、事故–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解决出行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城市化给规划带来的启示:1、城乡统筹发展2、对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护而不是市场配置3、实现循环用水4、保护耕地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6、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创建生态城市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拟定了城市规划的模式三礼图:“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时期的城市“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修建复道、甬道等缺乏一个统一的空间秩序三国邺城特点: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道路交通完善唐代布局严整、分区明确中轴对称体现周王城的体制宋代里坊制废除,出现开放街巷制度居住区组织模式改变元大都三套方城回归自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严格有序的等级制度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师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讨论。中世纪欧洲城市(9-13世纪)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形成基础■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后期)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法律实践——关于城市卫生与工人住房的立法“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1909《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行政实践——奥斯曼巴黎改建■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公园运动——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芝加哥规划(1909伯翰母)——第一份城市围的总体规划■实践建设——公司城建设二、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898《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背景:工业革命带来诸多城市问题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个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田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要点:(1)限制城市规模(2)实现城市功能分区:同心圆(3)城市按照规划单元建设评价:(1)将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2)“田园城市”方案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3)一定局限性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恩温、帕克)2、卫星城背景: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华德基本思想的现象而提出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的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为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会议提出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发展过程:卧城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3、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1933年,国际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18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