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讲座】“读·思·达”教学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
——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宗旨•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科学的教学法(科学性);•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法(时代性);•一种普遍适合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普适性);•一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教学法(实效性)。目录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两大发展走向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三、“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四、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五、阅读、思考、表达三者的关系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施要点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两大发展走向1.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2.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第一,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国家政治: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安全感、获得感、尊严感!•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让学习的质量看得见。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课程改革最后的临门一脚)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号角:•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连接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发出“课堂革命的”号角:•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部长因此发出了课堂革命的号角。课堂革命不是搞运动,而是强调改革要进入课堂,让课堂真实发生改变: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学为主。“课堂革命”(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构建学习中心课堂(区别于讲授中心课堂),重建课堂范式和模式。•基本理念: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心课堂(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呼吁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领导者):•学生学习热情(激情)的点燃者;•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的传授者;•学生学习困惑(疑难)的点拨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挑选者和整合者;•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者和引领者。莆田市已有的改革成绩和经验:•(“指导--自主学习”;“先学后教”)1.莆田麟峰小学(李少娟、龚朱红等)2.莆田四中(陆长虹、杨小红等)3.仙游大济中学(陈元章、黄桂福等)•基本经验:以教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核心点:学习力的培养。•从“指导--自主学习”走向“读思达”教学法!第二,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从教学目标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对人的不断回归,核心素养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教学改革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知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知识(双基)的地位和作用似乎被不断地弱化,很多人为此提出质疑:知识难道就不是素养了?没有学科知识哪来学科素养?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品格(素养)。•从知识走向素养,并不是削弱知识,而是要把知识转化为素养。•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呢?这就是教学法的根本问题。•当前教学改革的任务和方向已经明确,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教学法,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法?•我们知道,新课改以来,教学改革理念多、观念多,方法少、策略少,因而落地少、实效少。教学改革现在不缺理念,而缺方法。•没有方法,理念就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就像一阵风吹来,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风过无痕。方法是改革的关键要素。•就像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没有船怎么过呢?”方法就是桥和船,教学改革一定要有方法意识,只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改革才能落地生根!•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机制的深度研究和30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所提炼出来的“读思达”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法。二、“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即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所以这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的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读思达”是面向所有学科、所有学段的“通式”教学法、“基本”教学法。用个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比如: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阅读、思考、表达有其学科特性和学生发展阶段特性。“读思达”既是教学法也是学习法1.聆听(记忆)、作业(练习)、考试(重复)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法;2.阅读、思考、表达是素养本位的教学法。•(“读思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三、“读思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读思达”教学法的依据直接来自于认知加工理论。学习本质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根据认知加工理论的观点,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三个环节(展开阐释),与此相对应,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当然,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意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学习存在两条主线:①一条是明线即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对应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因素);②一条是暗线即情意过程,这个过程对应于学生的学习动力(非智力因素)。•这是完整学习的两种构成要素,对应地完整的学习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我们用图来表示:认知输入(阅读)认知加工(思考)认知输出(表达)求知欲望(要读)探究欲望(要想)表现欲望(要说)•这两条主线相互对应,其中,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分别对应求知欲望、探究欲望、表现欲望,前者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显性要素,后者是其隐性要素。•学生要是没有要读的欲望,阅读就成了呆读;要是没有要想的欲望,思考就成了瞎想;要是没有要说(写、做)的欲望,表达就成了胡说。•正如笛卡尔所言:“所有方法背后都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否则方法就会成为行尸走肉。”•工厂的生产流水线决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科技含金量高)是决定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工人适应生产流水线,还是生产流水线适应工人?工人是需要培训的,通过培训是可以上岗的(适应新的流水线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流水线太落后了,落后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影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四、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一)阅读与阅读力的培养(二)思考与思考力的培养(意义)(三)表达与表达力(一)阅读与阅读力的培养1.阅读的意义——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阅读的本质(功能)是认知输入和信息吸收。•从个体发展角度讲,阅读是一个人精神发展的根基,阅读决定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和发展的潜力。没有阅读,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展史。•从课堂教学角度讲,阅读是教学的基础、前提,没有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成填鸭和灌输。一切良好的教学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对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调查”,你的思考就没有依据,你的发言就没有内容,严格说来就不存在学习了。我们不能把学习窄化为读书,但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反复不断地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把阅读看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把“刀锯”。他深刻地指出: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他还强调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力,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是中小学刻不容缓的任务,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使命。•各学科必须结合学科特征和内容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2.阅读的本质特性(与要求)①阅读的三个阶段:•文字认知;•内容理解;•意义建构。②阅读的三个要素:动眼、动手、动脑。③阅读的基本过程:整体、部分、整体。④阅读的基本要求:快速、准确、解释。3.阅读力的培养•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教学中学生阅读力的培养要经历从扶到放、从教到学、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教读、导读和自读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这是实验的起始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已经由依赖阶段进入独立阶段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阅读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和主要形式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阅读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案例展示:•语文(《背影》):请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确内容与方法),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要求)提前完成的同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感动得流泪?(层级要求)案例展示:•数学(《平行四边形》):请阅读教材130页的内容(明确内容),用时4分钟(明确时间),划出不明白的问题(明确方法),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如何表示?•(2)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什么性质?(明确要求)(二)思考与思考力的培养(意义)1.思考力的意义——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思考的本质(功能)是加工、建构,人是会思考(理性思维)的动物。人脑不是复印机更不是储存器,人脑是个潜能器、生产器,人脑的价值在于加工、建构,在于产生自己的想法、观点、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是复制、记忆知识,也不是理解、掌握知识,通过知识或以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鉴赏力才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爱因斯坦说得好:“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思考力、创造力是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好:“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企业家的核心:思考力、判断力)思考力的人生意义:思考力的教学意义:•不会思考的学生只能获得假知,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深度)和质量。•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同志曾说过:•“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会如陶行知所言: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缺乏思考,知识只是信息,而信息社会唯一不缺的就是信息。重要的是对信息(知识)的加工、鉴别、提炼、组织和使用的能力,即思考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
本文标题:【讲座】“读·思·达”教学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真正落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1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