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发挥志愿服务在加快建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定义(一)志愿者志愿者(Volunteer),也叫志工、义务工作者或义工。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一般来讲,指的是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是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和人群。为此,来自于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只要本着志愿者精神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二)志愿服务当志愿者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付诸于行动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志愿服务(volunteerservices)。由于服务内容本身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解,新的时期又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志愿服务的内涵无法很明确地进行界定。总的来讲,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二、志愿者工作的概念和意义(一)志愿服务的特征一是自愿性。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或者个人提供的无偿服务。任何以组织名义或其他形式强制公民参与或提供的服务显然都违背了志愿服务的基本精神。因此,志愿服务以志愿者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不受第三人或他方的强制。换言之,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人和组织。因此,自愿性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二是无偿性。无偿性是指所有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均无任何物质报酬的回报。志愿者在动机上不追求物质报酬,但同时并不否定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说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为志愿者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以使一些没有经济实力的人能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者说对一些职业化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些都属于非营利性的范畴。三是公益性。志愿服务是出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为目的开展的活动,志愿者本身也可能在服务的过程中受益。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无偿地帮助社会和他人,使社会更和谐、人类全面进步。因此,公益性也是其突出特征。四是组织性。志愿服务是由自愿投身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结成的自治性组织实施的工作,是组织化的行为,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是由单个志愿者进行的,但他代表的是志愿组织的意志,同时在志愿服务初期阶段并不排斥个人或者少数人群的个体志愿服务行为。(二)志愿服务的功能一是社会动员功能。在当今社会里,志愿精神的感召、服务他人的快乐以及志愿服务的阶段性、自主选择、平等参与、不计报酬、力所能及等特征,使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独特的、低成本的并可以广泛使用的社会动员手段,成为动员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共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人们参与融入社会、扩展社会资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二是社会保障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较为激烈,个人利益相对独立,竞争中必然会出现“弱势群体”。兼顾困难群众的利益是社会进步成果共享、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志愿服务以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他们多样、特殊的实际需求,可以提供政府无法提供又无力从市场(企业)购买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三是社会整合功能。在社会转型时期,剧烈的社会震荡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一些成员关系疏远及社会凝聚力下降等现象。志愿服务可以在平等互助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团体乃至群体的需求满足和意愿表达,是社会的减压阀、润滑剂,有利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干预、化解社会问题和应对公共危机。四是社会教化功能。中国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精神,既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又继承发扬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还汲取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志愿服务是精神时尚,它能唤醒并激活每个参与者、受助者内心深处的仁爱、善良等美好品质。志愿服务是文明传递、爱心接力的有效载体,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动受助者、感染周围的人,参与者和受助者乃至旁观者都可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和道德之化育。(三)志愿者精神一是奉献。“奉献”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二是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不论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三是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四是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四)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1、对社会而言:1)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2)建立和谐社会。志愿服务,是提供社交和互助帮助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3)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服务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对志愿者个人而言:1)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公民责任和义务,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2)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的时间,参与一些的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3)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4)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开展志愿者各项活动中,志愿者可通过学习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可以善加利用,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有助于自身的发展。3、对服务对象而言:1)授受个人化服务。志愿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志愿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2)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建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三、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国外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态势基于自身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民生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国外的志愿服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事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全民参与。在一些国家参加志愿服务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无论年龄大小、贫富差异,参加志愿活动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丹麦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服务,加拿大每年有1/3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英国和美国有1/2的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二是社团运作。国外志愿服务绝大多数是通过成千上万的专业社团组织来运作完成的。社团内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高效的企业化管理;社团之间分工协作,通过市场化竞争进行志愿资源配置。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慈善救贫服务,经过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公民社会的充分孕育,已逐步进入组织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形成了“社团运作、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基本模式。志愿服务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服务方式,其所彰显的志愿性、公益性、公民性等特征以及服务的实施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结构及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志愿组织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三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生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社团革命”。大量出现的志愿组织及其他非营利性组织,遍布于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些组织既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国有、私营企业,但以其公益性、自愿性、民间性、灵活性有效弥补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被誉为政府部门、市场部门以外的社会“第三部门”,成为公民社会的基础力量。2、志愿服务日益深入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志愿服务内容由最初的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传统应急救助服务,日益转向新时期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公益事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区服务成为开展志愿活动的基础平台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社区逐渐发展成为由同质人口组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有机体。社区志愿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在帮扶救助、劳动保障、教育培训、邻里互助、居家生活等方面充分展示自身特有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和主要阵地。4、专业化发展成为提升志愿服务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委托志愿组织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时,往往会要求志愿组织雇用一定比例的专业人员,以确保志愿服务质量。与此相适应,志愿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时,更加重视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招募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适当聘用领取薪水的专业人员,并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发展成为职能分工相对明确的专业社团组织。(二)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史和运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支教团、扶贫帮困、公益环保、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党政支持、共青示范、群团参与”的工作格局。1、发展历史。一般而言,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自发探索阶段(1987年-1993年)。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组织。二是组织推动阶段(1994年-2000年)。1994年,在共青团中央的发起和推动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几年的时间内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络逐步建立。三是多元发展阶段(2001年-2007年)。加快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步伐,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2、运作模式。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民间志愿力量相对较
本文标题:志愿者培训讲座稿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1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