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党课讲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同志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十九大报告的始终。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情怀是人民,使命是人民,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一切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根基,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和风险而不断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一、什么是人民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始指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还有是指人类,如: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引证解释是指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根据1982年《宪法》修订的内容,人民可以理解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人。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人民又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则可用于称单个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著作的核心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首先论述了有关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对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活动的扩大”。他在文中科学地解释了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任何时候,人的主体部分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他认为,“批判的武器”即理论,精神条件决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民一词也是毛泽东生平中经常使用的政治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尽管这时毛泽东还没有明确使用人民概念,但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显然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因此,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毛泽东人民概念产生的起点。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导致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毛泽东根据新的政治形势,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这一时期的人民概念的范畴包括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这以后,毛泽东大量使用人民这一概念。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解放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1948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而以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阶级为主体。”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原来经济意义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历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对人民作出新的界定,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综上所述,毛泽东的人民概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政治概念,其内涵是指一切能够促进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其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民的核心,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的争取对象。前者体现了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后者表现出他对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把握。作为毛泽东生平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人民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正是基于人民概念,毛泽东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因此,人民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石。二、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一直都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因为: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来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各项改革与改善民生工作大踏步前进,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5年之所以能够解难题办大事,关键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可见,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和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正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自成立来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这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展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告诫全党:“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习近平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加入了这样的话:“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这表明坚持群众观点和践行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评判和监督,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中华文明具有悠久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必须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正是基于以上,我们党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怎样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宣言最终和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一,增强学习意识,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学习是事业进步的阶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工作时间挤出时间学,业余时间抓紧时间学,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善于学习他人做好群众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善于学习他人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好方式好方法,始终做到政治上坚定,业务上精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赞誉。第二,增强担当意识,健全服务群众工作机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首要标准,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了解群众的需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既要服务群众,又要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调查回访、公开承诺、开门接访、群众评议等方式,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机制,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让群众享有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认真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三,增强责任意识,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责任重于泰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保持
本文标题:党课讲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3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