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胡水清XX年全市领导干部苏州经济管理专题研修班培训总结
思想洗脑观念革命—2010年全市领导干部苏州经济管理专题研修班培训总结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水清2010年8月24日—9月1日,仙桃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专题研修班在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成功举办。举办这期培训班是我市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纲要》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异地培训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全体学员普遍认为这次专题研修班办班模式好,专家讲解好,学习效果好,普遍感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可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脑、观念上的革命。一、苏州培训的特点与成效本次培训班历时9天,其中专家教授讲课4天,参观考察3天,路途往返2天;共47名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这次培训,课程和活动安排非常紧凑,学员学习管理非常严格,专家教授讲课非常精彩,学员思想深受震撼。1、精心筹划、优选师资。这次培训班是我市首次到沿海发达地区举办专题培训班。市委对本次培训班高度重视,从方案拟定到人员安排,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并专门从人才专项资金中划拔10万元培训经费,为成功举办培训班提供了坚强保障。为确保培训效果,市委组织部在充分考虑我市实际和学员需求基础上,就师资配备、课程设计、考察点选择等有关具体事宜与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多次沟通协调。在师资配备上,坚持专兼结合,好中选优,既有亲自主导或亲身经历苏州改革发展的领导干部,也有专门从事市场经济研究的苏州大学教授和农干院的领导。如原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炳福、太仓市人大副主任王文其、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副院长孙坚烽、苏州大学副教授沈健等。在课程设计上,重点围绕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村级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民营经济和提高行政效能等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在考察点选择上,既有城乡一体化的示范村,也有工业现代化的示范村;既有招商引资的典型,也有民营经济的典型;既有苏州现有的发展成果,也有苏州未来的发展蓝图。所以在整个培训活动中,既做到合理有序,又突出学员所需,学员们听到了许多平时听不到的观点,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发展态势,都觉得学有所获、不虚此行。只要是参加了培训的,就没有说不成功的;只要是进教室听了课的,就没有出来的;只要是到过的地方,就没有不佩服的。2、严格管理、学风扎实。严格的组织纪律是确保培训取得圆满成功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管理,确保这次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在出发前专门召开筹备会,成立临时党支部、班委会和学习小组,对学员实行分组式管理,并将学员须知、培训安排、参训人员分组、住宿安排等编印成《培训指南》,下发到每名学员手中,用制度规定强化和规范了学员的行为和操守;在苏州培训期间,全体学员统一佩戴胸牌,集体活动不许请假,休息时间不准单独外出,晚上11:00班委会准时查房,严格的纪律和细致的管理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培训中,临时党支部、班委会成员及各小组长切实履行职责,组织带领全体学员开展学习考察、心得体会交流、才艺展示、集体联欢等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让学员们敞开思想交流,增进友谊信任;全体学员能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争分夺秒地消化吸收苏州经验,表现出高度主动性和自觉性。8月29日下午,授课老师因故推迟半小时到教室,学员们自觉在教室温习学习笔记,查看有关资料,始终保持学习秩序,表现出了仙桃干部队伍的良好素质。3、观念革命、思想震撼。在学习考察期间,学员们先后听取了8位专家教授的讲课,涉及工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等多个专题,考察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州规划展示馆、常熟市蒋巷村、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日资企业)、昆山市千灯镇大唐村等多个地方。通过边听边看,讨论交流,学员们深切感受到了苏州思想解放程度之高,机遇意识之强,经济发展之快,生态环境之美,城市管理之好,让学员们既大开眼界,又看到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大发展,快发展的意识。尤其是苏州“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民大创业”的新观念;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勇争第一的胆量和气魄,给学员们思想上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苏州富有特色的园区发展思路和其在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丰富的创新性实践,他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的开拓精神、先进理念、务实作风、工作方法等为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二、苏州发展的做法与经验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工商繁荣、风景秀丽。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为1650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人,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7个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先后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等经济发展的“三大法宝”,所辖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前10名,经济实力超乎想象。2009年,苏州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省市排名为“一二三四五六”: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一;外资企业总产值15900亿,全国排名第二;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其中出口1140.9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三;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全国排名第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全国排名第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967.35亿元,全国排名第六。现在,苏州已进入了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新阶段。纵观苏州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1、思想解放引领发展。实践证明,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苏州思想解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受制于条文内、游离于中心外,而是落实到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措施上。一是善于抢抓发展机遇。抢抓农村改革机遇,以行政推进为手段,“村村冒烟,处处点火”,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十万推销大军;抢抓浦东开发机遇,在全国首推外向带动战略,在全球范围招揽投资,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抢抓发展民营经济机遇,针对外向型经济“只长骨头不长肉”的弊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外向经济、规模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二是敢于摸着石头过河。苏州人十分重视研究国家政策,国家政策让干什么,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没有不允许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提出“听党的话,走自己的路”,只要有利于发展,“可以可以还可以”。特别是在一些尝试性的创造上,对待上级部门的批评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如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经济特区时,昆山县在没有得到任何许可的情况下,1985年自己圈出18平方公里土地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出了一条“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逐步到位”的自费开发之路,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当时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后来成为全国经验。三是鼓励党员干部追求财富。苏州人认为党员干部必须有致富项目、致富能力、创造财富的本事,鼓励“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太仓市璜泾镇为发展区域经济,2004年响亮提出“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要求党政领导干部三年内没有自己的企业或股份的,要退出领导干部岗位;五十岁以下的党员干部三年之内没有自己的企业或股份,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包括公务员三年之内没有自己的小汽车,不要来上班。通过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致富,形成了全民创业、市富民裕的可喜局面。2、园区示范率先发展。苏州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共有5个国家级,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所有乡镇都有自己的工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已经成为资本聚集的黄金宝地,城市发展的动力机车。如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以经济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开发的重大合作项目。16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创造了“十年一个新苏州”的奇迹,取得了“四个超千亿”:即GDP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的辉煌业绩,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全国40多个开发区之一,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今天的苏州工业园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目前,园区正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注重功能升级、结构优化,努力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3、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试点地区,苏州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确立了23个改革先导区,出台了三年实施计划、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商品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社保“五个一体化”,大力实施股份合作、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和投融资体制五大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2009年末苏州市城镇化率达到65%,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8.5%,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巩固在9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9%,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380元和每月260元。涌现了昆山大唐村、常熟蒋巷村、吴中周庄等一批全国闻名的新农村试范村。特别是蒋巷村以“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凭“农业起家”、靠“工业发家”、用“旅游旺家”,经过44年的艰苦奋斗,把一个苏南最贫穷的小乡村,建设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今天的蒋巷村“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公墓像陵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社会稳定和谐、村民安居乐业,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4、优化环境持续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大力实施“六心”战略。一是法制环境让投资者安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基础环境让投资者省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负责做好“九通一平”等基础工作,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三是政策环境让投资者顺心。所有政策一律向社会公开,不搞“内外有别”,让投资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四是人文环境让投资者舒心。有意识地把开发区规划为日韩区、港澳台区、欧美区,并按外商的生活习惯建设舞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完善学校、医院、银行等配套设施,让外商感到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乡,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了外商。五是配套环境让投资者放心。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大力气培育配套企业,形成了从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软环境建设让投资者开心。苏州响亮地提出了“外商投资我服务,外商发财我发展”,“政策不足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办好一个外资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千百条广告”,全力打造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和廉洁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苏州之行的启示与建议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苏州之行我们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想,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带回了苏州启示。学习借鉴好苏州发展经验,必须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创新上,把引领发展体现在“双带”上,把创先争优体现在环境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1、推进主职干部异地培训。要将干部异地培训形成制度,坚持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市领导、各地各单位主职领导和班子成员,到上海、苏州、深圳、青岛等沿海发达地区学习培训,让干部开阔
本文标题:胡水清XX年全市领导干部苏州经济管理专题研修班培训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5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