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小学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10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1、识字、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2、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提醒同学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1、出示葫芦图片,板书“葫芦”,读准音,念好轻声(葫芦.)。认清形。读好课题:我要的是什么?指导重读“葫芦”。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文化。(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工艺品图片)3、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据学生回答,安排教学程序。2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多读几遍。2.集体认读,正音,组词。重点指导:(1)“藤”是后鼻音,借助图片,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2)“葫、芦、藤”都是上形下声的生字,“谢、啊、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3)讲解“盯”表示集中注意力。这儿的“目”字旁还可以换成哪些偏旁呢?可在学生联想基础上补充儿歌:“小丁丁,开电灯。拿起锤子修板凳,眼睛盯着灯,锤子敲不停,叮叮当,当当叮,妈妈夸他爱劳动。”(4)区别认读“棵”和“颗”。(棵:木字旁,形容植物的数量;颗:页字边,形容颗粒状的小物件,小物品。)(5)指导书写“谢”①课件演示,一看二写三对照②了解学生对课文熟知程度,理解“谢”的字义。3、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图文对照。①、第一自然段A.抓住关键词“细长,雪白,可爱”读好句子。(喜爱)B.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重读“每天,看几次”,体会种葫芦人3内心的喜爱与渴望。②、第二自然段A.抓标点“!”及词语“自言自语”读好语气。B.体会感叹句的表达特点。⑴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想,生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⑵这个种葫芦的人可真有意思,对待虫子的态度是:再请同学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猜一猜,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真了不起!你已经走进种葫芦人的内心!)③、第三自然段A.抓标点“?”读好语气。B.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⑴别人劝告他时,他的态度是,谁来读?—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⑵种葫芦的人嘴里这样说,心里也在想?谁再来猜猜看?—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④小结感叹句、反问句的表达特点。(课件出示)同学们真了不起,说着说着就学会了一样新本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表达。⑤师生合作朗读:种葫芦人的心里所想及与邻居的对话。(课件出示)三、着眼“葫芦”,探究联系4同学们,那叶子上的虫子到底用不用治?这个问题值得大家静静想一想。(课件出示文中两幅插图,对比发现)1、学生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①种葫芦的人表情、动作不一样:一个是满脸笑容,仰头观看,一个是低头弯腰,满脸惊讶。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黄黄的,有的叶子上还有小孔。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时掉在地上。2、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A.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读好语气。(伤心、难过)B.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的联系。3、总结内容,完善板书四、总结寓意,拓展实践1、归纳出示寓意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还要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2、实践活动(2选1)①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可以说给老师、同学或家长听一听。②续编《我要的是葫芦》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5五、板书设计14我要的是葫芦蚜虫多了→叶子黄了→小葫芦落了【互相联系】学情分析一、班级基本概况:本班学生60人,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家庭辅导,致使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少数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较大。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下水平,还有10名左右学生成绩特别不理想。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言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6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把握不准时,学生发言则很少。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相差较大,整体速度偏慢,尤其从单元测试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规定时间里不能完成相应试题。其次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3、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4、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读不准音,读不通句的学生比较多,平时读的过少,唱读现象严重。四、跟进措施:1.加强识字教学,读准音,认清形,懂其意,写正确,占好格。2.加强阅读教学,从阅读的数量、质量上入手,采取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先读正确,再读通顺。先读规范,再读体会。3.加强教学的设计,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4.加强辅导和监控,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7效果分析这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以学生的实际入手,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抓关键词,标点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提升自己朗读、领会、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参与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一、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和积累。“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二、抓住标点,读好语气,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的特点。1.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设计了如下环节:A.抓标点“!”及词语“自言自语”读好语气。B.体会感叹句的表达特点。⑴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想,生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⑵这个种葫芦的人可真有意思,对待虫子的态度是:再请同学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猜一猜,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真了不起!你已经走进种葫芦人的内心!)2.学习第三自然段,有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A.抓标点“?”读好语气。B.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⑴别人劝告他时,他的态度是,谁来读?—叶子上的虫子还用8治?⑵种葫芦的人嘴里这样说,心里也在想?谁再来猜猜看?—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小结感叹句、反问句的表达特点。(课件出示)同学们真了不起,说着说着就学会了一样新本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表达。三、对比发现,提升认识(课件出示文中两幅插图,对比发现)2、学生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①种葫芦的人表情、动作不一样:一个是满脸笑容,仰头观看,一个是低头弯腰,满脸惊讶。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黄黄的,有的叶子上还有小孔。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时掉在地上。2、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C.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读好语气。(伤心、难过)D.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的联系。3、总结内容,完善板书。从而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还要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教材分析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9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中,“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有“吊”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一个“挂”字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中的“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种葫芦人只要葫芦的特点。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透过这两句话表现出种葫芦人的内心。课文的2幅插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10种葫芦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芦人的惊讶之态。效果分析这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以学生的实际入手,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学会抓关键词,标点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提升自己朗读、领会、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参与度比较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一、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和积累。“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二、抓住标点,读好语气,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的特点。1.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设计了如下环节:A.抓标点“!”及词语“自言自语”读好语气。B.体会感叹句的表达特点。⑴他看见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想,生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⑵这个种葫芦的人可真有意思,对待虫子的态度是:再请同学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你能猜一猜,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真了不起!你已经走进种葫芦人的内心!)2.学习第三自然段,有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A.抓标点“?”读好语气。B.体会反问句的表达特点。11⑴别人劝告他时,他的态度是,谁来读?—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⑵种葫芦的人嘴里这样说,心里也在想?谁再来猜猜看?—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然后小结感叹句、反问句的表达特点。(课件出示)同学们真了不起,说着说着就学会了一样新本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句式来表达。三、对比发现,提升认识(课件出示文中两幅插图,对比发现)3、学生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①种葫芦的人表情、动作不一样:一个是满脸笑容,仰头观看,一个是低头弯腰,满脸惊讶。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黄黄的,有的叶子上还有小孔。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时掉在地上。2、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E.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读好语气。(伤心、难过)F.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的联系。3、总结内容,完善板书。从而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还要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课后反思12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