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在我看来,这是现代中国学生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当然大多数学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成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者,但少年时对古诗文经典的熟练诵读,以及成年后对这些诵读的反复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许多白发老人在回忆学有所成的经历时,都忘不了儿时熟背的“锄禾日当午”、“慈母手中线”等诗句。所以,诗词教学所要做的,与其说是让诗歌重新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倒不如说是让诗歌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小聆听真善美的诗行,进而放飞青春的理想。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我国有悠久的“诗教”传统我国素称“诗国”,有诗教的优良传统。诗教,本为“《诗》教”,《礼记·经解》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后来说的诗教,是“用优秀的诗歌教育人”的意思。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重陶。经诗教火种点燃的感情之火,往往经久不灭,甚至能终生燃烧。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我们今天读来,似乎还能穿越时空隧道,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声。又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追求真理的执著之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对祖国民族的忠贞之情,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热爱祖国山河的激动之情等等,用以教育学生,定能上口入脑,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进而溶入血脉,植入筋骨,注入灵魂,渗透到生命深处。如果不珍惜中华诗歌的优秀传统,冷落诗教,终将冷却我们中华民族鲜活的热情,冷却我们中华民族激荡的血液。历史老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博古方能通今。二、现代教育呼唤经典诗词文化(1)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融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胸怀和风骨,凝结了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历练,是孕育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深厚土壤,是人们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砥砺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操守的精神食粮。著名作家刘梦溪先生在《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谈到:“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2)审美教育作用作为传承华夏文明真善美的重要载体,中国诗歌充满了美——内容美、意象美、意境美、词藻美、音乐美、风格美等等。就风格美而言,又包括雄浑美、豪放美、婉约美、含蓄美、朦胧美、飘逸美、典雅美、质朴美、淡雅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优秀诗歌是审美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诗词教学就是要引美泉入心灵,就是用优美的诗泉去荡涤浊心,让受教育者感受情绪的愉悦和生命的激情,从而达到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3)想象力的培养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4)语言积累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厚积而薄发”,语言的积累绝不是一日之功。经典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学生进行积累的绝好素材。组织诵读熟背中国古诗词经典,让他们在一生中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6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