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邱学青著(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第一节游戏的定义表明儿童区别游戏与上课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内容、二是活动的形式、三是名称。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游戏文化,另一种是缺游戏文化。(2)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1)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在梵语中游戏有四层含义:动物、儿童、成人的游戏、风或浪的运动(二)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主要有玩、游、嬉、遨等从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可以窥见游戏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活动,儿童先天的本质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大成人的。因此,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二是在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三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2)健康的儿童期是健康的成年期的先声,即一个健康的孩子拥有那些一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便能够造就充实的人性的所有特性。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里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2制定。(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从体育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从教育的观点,游戏和学习及教育有关,从人类学的观点,游戏是了解人类发展的途径。用三种方法来界说游戏,一是按照心理学上的倾向和定势来界说游戏二是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来界说游戏三是按照情景来界说游戏,引起倾向或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被确认为游戏的行为。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要求参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游戏的操作性定义: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通过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材料等可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心理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把儿童的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1)三个层次:生存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2)九种需要:尊敬认可的需要、理解环境的需要、身体活动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认知需要、基本生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安全需要在智力游戏中,认知的需要所占比重会多些;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性交往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些;体育游戏中身体活动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一)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还不成熟、不平衡,总是表现为兴奋强于抑制,兴奋性强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好动。(二)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提出儿童有四种基本的感性需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和“对责任感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模仿和再现周围的人和事物,来使自己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得以满足,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3(三)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游戏是儿童与人交往的媒介,在与成人和儿童的交往中,体验并形成最初的人际关系。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一)游戏与工作对立杜威认为游戏的基本属性是: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及意外性;而工作的属性是: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皮亚杰也认为游戏带有自发、娱乐性和自由的组织结构,而工作具有强制性、功利性和有序性。都认为游戏是自愿的活动,是假想的、自由的、愉快的;而工作是计划性的任务,是真实的活动,是因身体需要而强加的严肃的活动。工作的本质即是物质生产劳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工作是生活于社会中每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工作具有强制性、攻利性,其目的是外加的。游戏在成人的生活里是第二位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二)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游戏包括工作。“工作”是非强制性的、非生活性的。(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就是在自动自愿的活动中体验着游戏性,严肃认真地工作、学习。儿童游戏就是工作,儿童期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一)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二)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部分儿童还不能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式与发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把儿童游戏解释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优势”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对游戏及语言游戏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2.语言促进游戏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式和发展有影响4将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性质不同的游戏,一组进行“集中性游戏”另一组进行“扩散性游戏”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假想游戏通过让儿童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其他的情境和组合、不断接触新经验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途径。在象征性游戏中的以物代物的形式是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心理过程。辛格夫妇还强调象征性游戏在社会心理方面的意义:参加假想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遇到新环境时可能会感到更快乐、更能灵活地适应其变化。每当环境变化时,他总是选择游戏性个体。3.创造性游戏行为物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男孩在早年游戏中的创造性越好,他将来的发散性思维就越强。落后,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1.活动场地不足2.游戏设施不普及3.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1.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2.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3.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3.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展。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1.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某些联想。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着儿童智力的发展。第二节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游戏能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自由游戏组对解决灵活性的,创新的问题更有优势。游戏,尤其是以儿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来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的,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知道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才能够去理解别人,逐渐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5的观点。三游戏与同伴关系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结成的现实伙伴的关系,一是通过角色扮演结成的角色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游戏的类型影响了同伴关系的发展1~2岁之间对同伴的反应经历了“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二)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在游戏中使用玩具,能促进儿童更活跃地交往。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儿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正是儿童模仿、练习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时机。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其效果至少能保持一星期。表演游戏可以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通过游戏,儿童首先学会了发现自我,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在扩展到发现他人,能了解别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自己对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游戏也帮助儿童确定社会角色,使儿童从尝试中学习如何扮演老师、母亲、学生、医生等。同时,游戏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进入了新的社交环境,学会如何去应付新的情境。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协作也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所以说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第三节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1)游戏与儿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游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7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