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各类教材通用)
小学语文专题复习1传统文化专题【考点说明】自2016年起,全国从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启用“部编版教材”。这套教材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知识梳理】第一编古代称谓文化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如:①“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②“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③“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④“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夫、亡弟。(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小学语文专题复习2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2.年龄称谓①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②孩提:两至三岁。③总角:幼年泛称。④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⑤及笄(jī):女子十五岁。⑥弱冠:男子二十岁。⑦而立之年:三十岁。⑧不惑之年:四十岁。⑨耳顺之年:六十岁。⑩古稀之年:七十岁。⑪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⑫期颐(jīyí):一百岁。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①六亲:父、母、妻、子、兄、弟。②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③亲属称谓:父之父为祖父,父之母为祖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母之父为外祖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妻之父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为岳母(丈母、泰水)。夫之父为公(舅),夫之母为婆(姑),连称为公婆或舅姑。如唐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的“舅姑”即公婆。④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小。第二编古代官职文化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1.中央官制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秦设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宰小学语文专题复习3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是:(1)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2)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3)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4)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5)刑部:掌刑法、狱讼等。(6)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曾为礼部员外郎。2.地方官制地方官职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隋唐县的长官统称令,宋和明清称为知县,元代则称为县尹。3.文职官制太史:掌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并编写史书。谏议大夫:掌管规劝朝政,对政府各部门提意见,举荐人才,如唐代的魏徵。学士、博士:这两个名称在古代不是学衔,而是官职,一般负责草拟诏令,应和文章,侍奉皇帝讲读等。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国子监:掌管教育的机构,国子监的主管官叫祭酒。翰林院:为文人、卜医等技术人员待诏的住所,并非官署。第三编古代方位文化中国古代,尊卑贵贱等级制度相当森严,就是东西南北左右这些方位词,也都肩负标志人尊卑身份的职责。小学语文专题复习41.左右单用表示尊卑,古代尊右卑左,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降职为左迁。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有些官职名称,冠以左右以分高下,如“右丞相、左丞相”,“右将军、左将军”,右职高于左职。古代连住址都有讲究,“闾左”即住在街巷左边的地位低的平民;豪族住在右边,故称“豪右”。古人乘车,其尊卑就不同了。大人乘车,尊老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因御者是右手拿鞭子,故左为主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2.东西一般来说古人以东为主位,以西为宾位。现在“东道主”“房东”即延续古义,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古代有些帝王的正妻住东宫,称正宫娘娘或东宫娘娘;偏妃住西宫,称西宫娘娘。3.南北古人一般把南面视为尊,所以帝王的座位都向南,根据这个意义,古人把称帝叫“南面”。如贾谊《过秦论(中篇)》:“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与此同时,臣见君必然北面,所以又把称臣叫“北面”,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对孙权说:“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第四编古代地理文化1.古代地理名词的特殊含义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关,指函谷关;山,指崤山;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塞外,指长城以北地区,即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关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明清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因在玉门之南,故名。2.古代地理名词的合称三山:指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州。四海:本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合: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下或宇宙。八荒: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荒野之地。小学语文专题复习5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3.政区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含义大有区别。现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中国——夏代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到了周代,人们就开始自称“夏”了,后来又有称“华”的,这就是现在中国又称“华夏”的由来。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对古代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毛泽东诗词“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赤县”和“神州”都指中国。后来,“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到了清代,凡清政府所辖范围都叫“中国”。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自元代开始,省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现在。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隶属于郡,后代的县隶属于州或府。第五编古代天文历法1.阴阳五行(1)阴阳。古代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相互对立的双方就称为阴阳。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2)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正式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小学语文专题复习6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按顺序配合,当天干轮完六遍时,地支轮完五遍,即整个过程从甲子开始,最后以癸亥结束,刚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为六十个年号。甲和子都占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轮为一周,这一周就是一个甲子,或称“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3.地支计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即23~1点,丑时即1~3点,寅时即3~5点,卯时即5~7点,辰时即7~9点,巳时9~11点,午时即11~13点,未时即13~15点,申时即15~17点,酉时即17~19点,戌时即19~21点,亥时即21~23点。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23点,子正即等于0点。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4.风俗节日古人把一年中的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元旦——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隆重,叫作过年。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近代普遍使用阳历后,多把阳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全称“三元”。上元又叫“元宵”。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习俗,故又称“灯节”。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现为国家规定的传统节日。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据说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未婚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中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各类教材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29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