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1-滚动综合测评(三)(第一~六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石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B[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A项错误;材料不是仅限于石制工具,还有陶制、骨制工具,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D项错误。]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以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到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B.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C.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C[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材料不断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3.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区的开发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C[新航路开辟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两大影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物品种类的交换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选C项;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欧洲饮食结构的转变,与美洲开发无关,排除A项;土豆由美洲传入欧洲,欧洲香料主要依赖亚洲,两者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以土豆为主的饮食体系的调整无法说明民众生活的提升,排除D项。]4.郑和下西洋早于新航路开辟,但其结果与影响迥然不同,其决定性因素是()A.航行的规模B.航行的主要目的C.行程的远近D.支持国的政治制度-2-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行的规模、行程的远近、支持国的政治制度,都是相似或者是一样的,航行的主要目的不一样,中国的郑和为的是友好交往,新航路开辟者为的是金银财富,故选B项。]5.祈风与祭海对于海商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神圣而重要的活动。在宋代,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该行为在实质上反映了()A.通过神的力量控制海商以增加财政收入B.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C.封建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与干预D.祭海祈风是海商贸易活动重要组成部分C[材料“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出面主持这项活动,并把海商信仰之神及祭祀活动兴隆的地方赐以封位和名号”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与干预,故C项正确;A项是祈风与祭海的目的,而非该行为的实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排除B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6.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交通的发展()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C[材料意思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会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也不一定缩小城乡差距,故排除A、B、D三项。]7.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据此可知()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的落后观念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C[从材料中“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等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故C项正确。]8.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3-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B[“被动学习西方文明”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结合材料“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迫于美国的压力”可知,迫于殖民国家英法和美国的压力,中国交通近代化,说明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是本质,排除C项;“根本变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它标志着()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B.中国近代航运业诞生C.洋务运动起步D.中国近代史开端B[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诞生,故选B项。]10.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其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11.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是()A.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青蒿药效的记载B.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C.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有关青蒿的药方D.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关于药物性能功用的介绍B[屠呦呦等专家根据东晋时期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带领研究团队经历漫长的探索,终于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故选B项。]12.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4-A.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B.中医因源于巫术而没有科学成分C.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D.“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C[从题干中可看出“医”字最开始写法下面是个“巫”字,“医”的发展经历了从“巫—酉”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人们信奉巫术。中医形成后,“针砭药石”被运用在医学里面,“医”字下面后来逐渐变为“酉”(药罐子的象形),由此可看出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变化,故C项正确。]13.有学者指出,14世纪中叶经历了黑死病后的欧洲,农民的生存状况反而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人买得起香料。史学家布罗代尔甚至认为这一时期欧洲农民的饮食和贵族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A.商品经济发展削弱贵族势力B.与世界的经贸联系加强C.思想解放和价值观的变化D.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D[材料表明,14世纪中叶,欧洲在经历了黑死病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在饮食上甚至与贵族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死病导致欧洲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急剧减少,此时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就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也就有了更高的收入,其生活水平由此得到改善,D项正确。]14.导致下面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状况表(单位1000居民)平均率年份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净增人口1871-188040.728.811.91881-189038.226.511.71891-190037.323.513.91901-191033.919.714.3191129.518.211.3191229.116.412.7A.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B.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C.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D.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B[从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死亡率也有大幅下降,这种现象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说法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5-15.(2020·天津高考·4)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C[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项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暴发,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产生的不同结果;第二小问从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思想等对比分析。[答案](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6-海技术的进步。(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896年,福特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福特汽车公司于1903年开业。亨利·福特想要制造一种面向大众而不是富人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滚动综合测评3第一六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0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