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疆地理学考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三学考知识整理1.区域的含义(了解)⑵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行政区有明显界限,其余的无。⑵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线(行政区有明确界限,其他区域间无明显界限)②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③整体性: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层次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应用:地图和资料,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例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1)理环境的差异:①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⑵地理环境对人来活动中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影响力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①开发早期(原始社会):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租个交通,土壤黏重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②开发中期(农业社会):技术进步(船的广泛使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改良),交通便利,土地便于开垦,水稻比其他作物单产高,且南方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人类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精耕细作)。人类几次的向南大迁徙,使南方人口便的密集,优越的气候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③开发后期(工商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网稠密,土地破碎,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商品率很低,失去了粮棉基地的地位。4.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5.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了解)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远距离拍照,大面积监测,快速)6.全球地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了解)主要用于导航、定位(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7.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带有分析、制图功能)(主要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8.数字地球的含义(了解)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数字地球是一种现象,不是技术)9.荒漠化概念及危害(了解)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危害:生态恶化;土地退化农业减产,导致贫穷;农田、公路、村庄有被掩埋的威胁。10.荒漠化产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应用:只考察“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11.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面临的问题、综合治理及保护措施(了解)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面临问题:人类活动的破坏: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木材采伐④采矿修路等综合治理及保护措施: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12.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地理条件: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煤铁铜等丰富。布局特点: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问题: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1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措施(了解)基本内容: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措施: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为核心,修建水库用于发电、通航、灌溉、养殖、旅游等;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4.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了解)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⑵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⑶位置适中,通比较便利:距离京津唐、长三角地区近,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向外输送。1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了解)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2)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大产业链;(3)清洁生产,植树造林:提高煤炭利用率,降低重化工比值,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环境。1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理解)生产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②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阔,包括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及内蒙古高原。③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布局特点:⑴平原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⑵山地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⑵高原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问题:(1)纬度高,热量不足,春秋冻害频发(2)湿地锐减,生态环境恶化(3)森林破坏,水土流失(4)生物多样性锐减17.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了解)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18.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及推进过程(理解)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⑶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⑷国最大的侨乡之一。推进过程: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19.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与对策(理解)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20.资源款区域调配的原因(理解)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补充知识: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21.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应用)(西电东送可以类比西气东输)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2.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理解)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向外扩张。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2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⑶
本文标题:新疆地理学考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1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