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八声甘州(柳永)课件
--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考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学习目标: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情感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二、体味词情,赏析语言学习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其词多写城市风光,尤长于抒发羁旅行役之情,善于铺叙,情景交融。代表作有《八声甘州》、《望海潮》、《雨霖铃》、《夜半乐》等。著有《乐章集》。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人补叙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柳永对词的独特贡献前期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承袭“花间”余绪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后期苏轼、周邦彦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整体感知:听朗诵,体味意境。•自由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怀人——“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鉴赏上片•1.描写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雨—潇潇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日)照—残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妙在处?“洗”是洗涤的意思,秋本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有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雨后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无边无际。--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残秋雨景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意境。--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对”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新。•“渐”字领起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是处”两句一转,描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惟有”两句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隐然言外。--•5、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景中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羁旅愁思(思乡、思归)、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鉴赏下片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怀人--2.“不忍登高临远”中“不忍”的原因有哪些?下片中有所提示,请找出来。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秋情--•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佳人望归图)--5.“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虚写,这是想象之情形,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衬托,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情景交融想象虚实相生衬托--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柳永《戚氏》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试背诵。“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情深意长。--•小结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词人起伏翻腾的思绪。--艺术手法•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儿入手?•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用散文化的笔法改写词的上片或下片。--暮色将临,天空越发黯淡,远处隐约的山峦也溶在了目光深处。条条的雨丝从空中洒落,就像画家手中淡墨笔刷,一抹便是一片寒意萧索。绵绵的雨点,飘落在静静的江面之上,消失无踪,却不知道在何处荡起圈圈涟漪。檐头的雨水滑落,洗去了窗边树枝上的尘埃。远处的天空,也仿佛使雨后的树叶清亮了许多。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本文标题:八声甘州(柳永)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2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