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范曉雯91年02月1有关性灵说前言中国文化发展很早,早自春秋时代创作的《诗经》,便有诗人运用诗歌形反映出创作的本质: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这些文句说明文学创作乃是为了讽刺,为了呈现内心的褊哀,似乎凌驾在「纯文学」之上,有一个更伟大的目的。相关的看法,也见于《史记》: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综合上述这些年代极早的文学看法,似乎有志一同地认为「写作」全由于社会的不平或是个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成,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社会功用性远超于一切。然而《尚书.尧典》曾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这种主张直到汉代的扬雄才有所承继。他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法言.问神》)扬雄的看法以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他使用的语言文字上就会有相应的表现。这是他对文学作品形象特点的看法,也是文学应该具有的单纯表现;然而,在历代以儒学为主流思惟的风气之下,这种直指个人思想感情为文章最首要件的说法并不盛行。尤其又有宋代理学家强调「文以载道」之说,直接将文学视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忽略文学本身应有的独立地位,文学的地位因而受到压抑。这种情况一直到明代,开始有人以「性灵」一鲜明旗帜成立派别开始,有所改变。==================================范曉雯91年02月2宋代道学开山始祖周敦颐(公元1017-1073)在《通书.文辞》提出。贰.「性灵」释意什么是「性灵」?性灵之说开始于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言及:「综述性灵,敷写器象」之语;《颜氏家训.文章篇》也说:「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这个语辞的流行,部分来自于魏晋时代对个人生命肯定态度。然而,什么是「性灵」呢?依照林语堂在《语堂随笔》<写作的艺术>一文所说最为明确,他说:三袁兄弟在十六世纪初叶建立了所谓『性灵派』或『公安派』,这学派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人之灵魂。也就是说「个性与灵魂」便的「性灵」。另外,近人周质平也曾作出:性灵之体现及不自觉,即李贽「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写作态度得失成败皆非所计。此语则解出「性灵」应是不刻意情况之下表现而出,如果考虑到得失成败,考虑「自我表现」,反而失之造作。时人李平年更为「性灵」提出「真性情」、「重灵感」的解说,他说:作诗要本乎真性情,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时要重视灵机,或者叫灵感。这种对「真」的看法,和袁宏道与袁枚之说正是相合: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袁宏道《叙小修诗》)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貌有不足,敷粉施朱,才有不足,征典求书。(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由近人及袁枚的看法皆可得此结论,主张性灵的文学派别,主要理论便是把作者性情视为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这正是袁枚所言: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小仓山房续文集.答蕺园论诗书》)范曉雯91年02月3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身分与心胸不同,即使描写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味;也只有一个人依照个人性格灵魂而创作,表现自我的个性和怀抱,如此创作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贵之处。基本上,性灵说强调诗歌的抒情本质,因而主张性灵的文学家多半偏重抒情主体,不太讨论表达手法及风格效果。参.明代文学文学地位受到重视,文学创作得到解放,其实可以由明初诗人高启说起,更明白的说,如果从广义诠释「性灵」,高启相当具有这种直指个人心志的特质,他在《青丘子歌》写: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年年谪降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由诗所现不羡功名富贵、不为礼法所拘、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性格,确实继承了李白的遗风,有着潇洒的真性情。「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这种背离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实现自我精神,给予明后中后期文学改革以新的启示。另外,吴中四才子的唐寅,也具有这种以文学表现自我的特质。唐寅诗才情奔放,任意挥洒,自写胸次,又有天然之趣,还好俚语、俗语入诗,却能做到语浅而意隽。常在诗中表现出一种「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桃花庵歌》)之类疏狂玩世、狷介自处的志趣。他一生不愿屈节于权贵,在《把酒对月歌》写道: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他在诗中也表达出一种追求自我的精神,但与高启注重精神生活满足有些不同,唐寅诗中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丝毫不加讳言,这种态度固然具有个人特色,但也不乏浅薄浮滑的缺点。这种缺点,同样出现于明末的公安派及清代袁枚的作品之中。以上这两位固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表现「性灵」,然而认真看重「性灵」,积极解放旧思惟的理论及主张的,仍应以明代的李贽为先锋。由古至今的文学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文学受到封建礼教绑束的痕迹。李贽范曉雯91年02月4的思想有相当多叛逆意见,虽被明清文士视为异端,但他主张每一个人的思想是由自身决定,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的确对文学有了些松绑的鼓舞。==================================吴中四才子包括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及徐祯卿。李贽公然以「异端」自居,对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大胆的揭露,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鲜明地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邓石原》)他对人们嗜欲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认为「天机只在嗜欲中」(《二孟说书》)反对理学家矫情饰性。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论」,所谓的童心正即是真心,赤子之心之意。他主张: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童心论》)夫童心者,真心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说》)他以「童心」为最高标准,认为出于真心的文学便是好的作品。所以他肯定《水浒传》的作品,因为这部小说反映了当代思想,他也推崇《西厢记》,因为这部戏曲具有生命真实的感触。因为他要求创新,要求「创制体格文字」,反对矫揉造作的理学文字,这种崇尚自然,反对矫饰的思想,给晚明文坛极大的影响,公安三袁,戏剧家汤显祖、小说家冯梦龙都可称为直接受到李贽的影响。同时,与前后七子对抗的唐宋派,对公安派「性灵」理论形成也有相当的奠基影响。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主张借古人之法以表现出个人「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在方法上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而成就最高的归有光,散文风格接近《史记》,文集中写得最好的是杂记,虽然思想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不强,但也较少道学家气味,感情自然真挚。他的记事散文即事抒情,不避琐屑,题才小却能有历久不减其感人的力量。这些特质,在公安派及清代袁枚的作品中,皆可找到传承。肆.独抒性灵的公安派中国传统散文发展史上,明清属最后时期,但仍有其独特成就;与明代前后七子的模古派风格、主张差别最大的是明代「性灵派」。性灵派强调心灵独立,自我人格觉醒。故在文论建立,创作开拓两者皆有成就。范曉雯91年02月5==================================语见袁宏道《叙小修诗》性灵派领导人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籍贯公安,所以就以「公安派」称之。他们都是李贽的后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他们持守的文学理论,这个主张强调文学必须具备真实感情与个性的流露。他们大胆又通达的理论,对文学创作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公安派主张文随时变,反对盲目尊古。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叙小修诗》)袁中道亦写: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中朗先生全集序》)这类重作者个性、贵个人独创、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是公安派论文的核心。在这种基础上,他们主张破除一切古法,强调「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你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袁宏道《答李元善》)公安的作品集,因为各篇皆凭个人灵性、好尚、情趣写作,作品多半呈现魏晋名士的态度,肯尽他人之难言,放笔挥洒,向理学挑战。比如袁宏道便曾说:意在人之搏执,故时有游戏语,盖其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珂雪斋集卷十一)公安派作家同于其前辈李贽一般,赞扬如《水浒传》、《金瓶梅》一类白话小说,认为这些作品「情真而语直」。在文学上,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道统。他们的作品也能打破传统诗文陈规,抒发个性,挥洒自如,清新流畅。然而,也多少因为己身缺乏社会阅历和宏阔见识,一味强调表现自我,过分依赖直觉体验及即兴挥洒,因而作品深度皆不足,甚至有浅薄轻佻之病。然而在公安派的作品,仍有极爱后人称道的部分,其中又以游记的成就最高,比如袁宏道的《灵岩》一文写着: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范曉雯91年02月6屧廊,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谓。文中,作者描写著名山胜水的景致,也将为自然所触发的诙谐风趣呈现,显得特殊又新颖。这种描写既展示作者的文士风雅,也显示了他的灵气与聪明。公安所发动的主张应而产生出清言、小品这类文字简短,含意深远的作品。其中如张潮《幽梦影》便以简短文字,分条书写个人以趣味、性灵、妙悟等方法观察而得的人生看法。而受近代作家梁启超、周作人积极提倡标榜的「晚明小品」更成了明代相当受瞩目的文体。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晚明以前,未有小品称文者。晚明以后,作家才开始把随意抒写的杂文类短小文字,称为小品。明人所谓的小品范围颇广,以小为特征,篇幅短小,所记之事细小,议论感慨多从小处着眼,文心亦因小见大,察微知着。这类文章唐宋以前就有,晚唐还曾盛行一时,但大家写及此体,皆立意深邃,仍固守文道结合的标杆。晚明小品文作家,不讲大道理,敢言人之不敢言,愿写人之不愿写,一切文学上的束缚与戒律,他们皆不顾,一意表现鲜明的个性及强烈的自我意识,信笔直书,活泼自由,形成一种任情适性的文章风格,冲破宋儒「文以载道」的桎梏。但也因而局限于描写自然景物及身边琐事,抒发文人雅士的情怀,表现有闲阶级文人的闲情逸致。鲁迅说:「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小品文的危机》)不但说出小品的风格,其实也点出公安派的缺点及优点。三袁就性之所近,遵循自己的文学史观,提出主张。其后的竟陵派,则以这种思维为楷模,追求「别趣奇理」想以这种情调体现个人的精神状态,但这也相当程度体现出亡国前知识分子逃避现实斗争的一种没落消极情绪。因为对传统的怀疑态度,主张率性一行,从而肯定了市民阶层的欲望,所以由三袁为首的公安派,以理论与创作把散文引向了背离载道传统,走向抒灵的道路,然而也因为「机锋侧出,矫枉过正」,因为成了「狂瞽交扇,鄙俚公行」的恶果。伍.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清代倡导性灵说的人是袁枚。他做过县令,三十三岁辞官,在小仓山随园筑室,过悠闲自在的享乐生活达半世纪。袁枚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灵感,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提倡直抒怀抱,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认为「诗有情而后真」。他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该有时代特色,不应该宗唐宗宋。他提出「诗者,各人之性情也」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范曉雯91年02月7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反对格调说窒息性灵,这些主张对时代又是一次有力的冲击。比如,他在《随园诗话》谈到:「杨诚斋曰: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下莫辨。余深爱其言。
本文标题:有关性灵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3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