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节绪论(填空、简答)一、研究汉语史的原则(填)1.注意语言发展的时代特点2.区分通例和特例3.重视语言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二、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2.前人的研究成果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4.现代汉语方言三、研究汉语史的方法1.归纳2.比较3.统一4.证实5.探源6.转换7.推演8.系联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没有舌上音;前期和中期没有庄组声母;阴、阳、入三类韵母配合整齐;声调分平、入两大类,两类之中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见”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b)中古期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舌上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字变为阴声。(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由于对外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实体系统开始出现;结构助词“底”、“地”出现;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出现;带“得”的补语结构有了多种形式的发展。a)近代期从公元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为近代前期,明清为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后期。特点:(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变为卷舌声母。后期尖圆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简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前期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借词;中期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着”“了”的用法分工明确;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先后产生;结构助词“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b)现代期五四以后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最后形成且进一步发展。注:研究汉语史发展的作家、作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古汉语字典》王力:《同源字典》《汉语史稿》《古代汉语》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近代汉语研究概况》郭锡良:《古代汉语》《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汉语史论集》唐怍藩《汉语音韵学学识》《上古音手册》第二节词汇(大量的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词义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名解)a.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前后相续的词在语义上是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关系;b.聚合关系:可以在同类语句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的词,在语义上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具有类属关系的关系二、研究汉语史词义发展的几个术语(名解)a.语义场:(存疑)①是由语义系统中的一组有关联的义位组成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聚合体。“语义场理论”是由德国学者特雷尔最先提出。②语义场是含有某个共同义素的义位构成的语义系列,是基于词义和词义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形成的词义类聚。同一语义场内的义位因为共同义素的存在彼此连接在一起,同时又因为不同义素的存在互相区别。依据对共同义素的分析角度不同,义位之间形成的关系不同,语义场相应的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分类义场、关系义场等。b.义位:词的理性意义的单位,又称义项c.义素:是以义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和对象特点为依据,而从义位中分析出的语义构成成分或词义的区别特征,义素所体现的是该类对象与相关对象在不同层面上的区别6.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a.引申a)链条式引申要→腰→中间的b)辐射式引申清→水清、清静、清亮、清平b.相因生义(名解):因为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a)聚合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涕、泪b)组合关系引起的词义变化吉、祥;审、问三、词汇小结1、什么叫词汇化(名解):一个短语或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2、词汇化的动因①双音组成成分的意义脱落,如窗户、首饰、后悔等;②认知因素引起的意义的变化,一些短语因意义上发生了隐喻或转喻,而一个专门的词。如爪牙、体面、耳目、要领等;③句法变化的原因,如“所”字结构、“者”字结构;④其他原因,如恨不得3、判断标准①语义是否融合②语法功能的完整性4、词汇化的本质①词汇化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受利于语言演变基本规律和制约条件②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重点就是过程,目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③词汇化是造词过程,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④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⑤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但不排斥其他词汇化语言单位。四、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主要特点(简答题)1.基本持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单音词“天”、“山”、“水”、“人”等在甲骨时期就有,一直沿用到现在。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产生,且新词产生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如:上古儒家的兴起,“仁、义、忠、孝、信”等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举人、进士、科目”等词随之产生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的发展。如:音同形异的“禽”与“擒”,“兽”与“狩”等。4.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向。5.适当吸收外来成分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logic—逻辑;beer—啤酒6.此外,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义词和成语特别丰富上。它们的大量存在,标志着汉语词汇发展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第三节语法(选择题、简单题、分析题)一、人称代词的发展1.第一人称的发展上古:我、吾、余、予、朕、卬、合中古:我、吾、余、予、身、奴、侬、鄙、民、下官近代:我、俺、俺们、咱、咱家、咱们、洒家现代:我、我们、俺、俺们、咱、咱们上古、中古第一人称复杂的原因a)来源不同不同方言、不同系统b)语法功能不同①“我”充当各种成分②“吾”中用作主语和定语,只在否定句中作宾语③“朕”多作定语,少作主语c)语用功能不同尊敬、谦称d)使用文献范围不同2.第二人称的发展上古:汝、女、尔、乃、而、若、子、君中古:汝、尔(你)、卿、官、仁、尊近代:你、您、恁现代:你、你们、您们从上古到现代,第二人称逐步简化3.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上古:上古无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彼”均为指示代词中古:“其”继续扩大用法,产生新的代词“渠、伊、他”近代:他、伊、伊家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突出的是对性的区分二、量词“个”的发展三、副词“很”的发展本义“违逆、不听从”,引申为“险恶、凶暴”,近代虚化为副词四、结构助词的发展(一)上古结构助词“之”1.……的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3.用在介宾词组前面,有提示和强调的作用4.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5.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6.用在补语后面(二)中古结构助词“底”“地”“得”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2.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3.动词+得五、形态成分的发展1.单复数词尾“们”的发展(加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后面;不能加在表动植物和无生命事物的后面)a.先秦两汉时期用“侪、辈、属、曹”等字表示;b.“们”产生于唐代,还有“弥”“弭”“伟”表群体;c.宋代“们”的写法用“满、懑、瞒、们、门、每”;d.元代“每”;e.明代“们”“每”并用宋元以后出现“们”一统天下六、时体词尾“了”“着”“过”的发展;时体语法范畴的产生在中古(下册书P492)(一)了(用在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上古有三义:(1)明白,懂得(2)不整齐,杂乱(3)乐曲的最后一章,辞赋最后一段总括的话汉以后继承了(3)的意思,为“终了”“完毕”之意;从宋代开始,已经出现了时体词尾“了”与语气词“了”的分工(二)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汉代以后,“着”开始用在动词后面,有两种情况:一作补语,表示动作所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二是用在兼语中“着”充当第二个动词(三)过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过去或曾经经历,由动词“过”虚化而来。唐开始,“过”进一步虚化为时体词尾七、判断句的发展(一)上古判断式下册P2411、A惟(维)B惟本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在判断句里起系词的作用厥土惟白壤2、A,B也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3、A者B也国者,天下之大器也。4、A者B兵者,不祥之器。5、A,B农,天下之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A为B尔是尔,我是我;夫执舆者为谁?7、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②禹汤文武是也。8、A是B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①谓彼是是也,不可。②巫妪弟子是女子也。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9、A乃(即)B副词,加强语气,表事实正是如此10、A非(匪)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八、“是”字句下册P7661.上古时期:(1)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①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②禹汤文武是也。(2)A是B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①谓彼是是也,不可。②巫妪弟子是女子也。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是”在上古有多义:(1)形容词,正确eg.偃之言是也(2)动词,认为正确eg.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也(3)指示代词,此、这eg.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中古“是”字句: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多,结构也比较单纯,往往同时加语气词“也”结尾。晋宋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是”字句也大大发展起来,唐宋应用更加普遍,且不和语气词“也”连用。结构上,“是”字句的主语和表语复杂化。意义上,“是”字句不仅表示判断,而且有了不同的引申用法。Eg: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近代“是”字句——课上重点说的(1)系词“是”在下文再次出现Eg:洒家不是别人,俺是——鲁提辖的便是(2)“是”在句末并逐渐虚化成语气词Eg: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吉凶晓得是(用于陈述句,加强语气)(3)选择问句中的系词“是”逐渐虚化成选择连词Eg:小姐是车儿来?是马儿来?(4)表语与主语相同,表示区别、让步等多种意义。宋代开始出现,这类“是”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可以用其他虚词表示。Eg: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好是好,只是妹妹受屈了(表让步)近代“是”字句有的保存了,有的消失了。Eg:别吞吞吐吐的,只管说就是了。九、被动式发展P249(一)上古被动式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的被动句1、“于”字式(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2、“为”字式(1)不为酒困。(2)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3、“见”字式(1)随之见伐。4、“为……于……”式(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2)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5、“见……于……”式(1)见厌于公(2)见笑于大方之家6、“为……所……”式(1)后则为人所制7、“被”字句:开始出现于战国后期,汉代用的多,这类句子大多用于不愉快的事情。“被”字直接附于动词之前,不能引出施动者(1)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8、“为…
本文标题:汉语史期末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4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