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昆曲的传承与发展.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把虾米不当海鲜。昆曲的发展与传承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并由此得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就有中国的昆曲艺术,这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一项殊荣。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诸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哺育滋养了众多的戏曲。于是,如何将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在下一代,尤其是在如今特别哈日哈韩的这一代,特别追求非主流的这一代中发展与传承,是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所查资料,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了青年学生观赏昆曲的热潮。有“昆曲国宝元老”之称的顾笃璜老人站在艺术的角度并不认同这种对昆曲的创新。他觉得,传统《牡丹亭》只要6位演员,6种器乐就可以演下整本剧了,虽然表演不是很隆重,但却是昆曲的精华集中,没有一点多余的成分。而现在的昆曲演出,动辄80多人,前面有主要演员在唱,后面有伴舞,幕后还有十几、几十人的交响乐团在伴奏,视觉和听觉效果是丰富了,可失去了昆曲原本的韵味,也不是我们文化寻根所要的东西了。顾老被喻为昆曲保守派的领军人物,他认为昆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式,不需要现在人再加入市场、时尚等杂交元素,就应该原汁原味。但我觉得,青春版的牡丹亭主要是要启发青年学生,尤其是80后90后灯对昆曲这一“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兴趣及认识。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如果仅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几个角色在舞台上唱一些我们听都听不懂的戏曲,青年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而通过这种创新型的青春版,能培养新一代的昆曲观众,就可以进一步保存、传承中国昆曲艺术的完美精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传统艺术经典。昆曲艺术是人类三大古老的戏剧样式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与其它古老的文化样式一样承受着通俗文化的冲击。然而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并尽力弘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自觉担负起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探索传统文化存活发展之路的重任。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一种文化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价值时,就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商机和昆曲文化的契合点,挖掘昆曲艺术潜在的商业价值,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首先,我想说旅游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有人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而昆曲与园林的结合正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例如苏州市就已经开辟留园、网师园、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使之成为众多昆曲演出点。游客的到来有助于刺激旅游消费,也有助于当地昆曲文化品牌的铸造,二者相得益彰。其次,可以将昆曲与另一种元素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整合传播昆曲艺术文化。我上网查了资料,经过作家黄佳星与艺术家柯军一年的策划,首度推出了多媒体2小时南京版昆曲《牡丹亭》,形成近百年来未曾见过的昆曲园林版舞台形态,让观众感受昆曲600年的原生态之整体魅力。剧情将文学、书画、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以战争与民族、爱情为文学艺术的母题,体现了东方文化第一范行的昆剧表演形式。在试演60多场过程中,受到了海内外学者、专家和昆迷的好评。这就是昆曲与江南艺术园林的结合,取得不错的效果,大大传播了昆曲文化。最后,看到时下热播的新《三国》在校园内引起的狂潮,我想说是不是可以通过将昆曲经典剧目例如游园惊梦,长生殿,等翻拍为影视剧的形式传播昆曲。虽然当中有不严肃与不正统的因素,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80,90后等青年群体的注意,激起反响,从另一个视角,另一个高度传播昆曲艺术的精髓。就比如,有的人看完影视剧后想要真正读懂当中表达的内涵,她会选择原汁原味的昆曲戏剧来欣赏,回归它的源头,因为,那个才是真正的昆曲艺术,蕴涵着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文章的最后,我引用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
本文标题:昆曲的传承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6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