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
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日期:2013-10-24作者:来源:文汇报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日本:三个问题接近孩子日本爱知县一所小学向即将新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你知道现在幼稚园孩子中最红的动画片是哪几部吗?如果说不出的话,赶紧去电视上补补课吧!尝试买一个公仔放在讲台上。2、你知道县内最吸引儿童的游乐场是哪几个吗?如果你没有去过,赶快去拍些照片吧!尝试贴一些图片在教室外墙上。3、你知道AppStore中最热门的儿童游戏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玩,那么赶紧向周围人求教一下吧!尝试找出一些小秘籍,和学生们交流一下。很明显,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用意是让教师接近儿童的生活,尝试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出发,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这个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老师和学校。美国:不同分类了解需求美国哥伦比亚教师学院建议一年级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孩子进行分类。很多问题在学生的家庭信息表上看不出端倪,但是教师很有必要在家访中予以了解,因为这些特征会提示你,这些孩子需要怎样不同的教育方式。1、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吗?家中是否有继父或继母?是否有非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2、他上过幼儿园吗?是半天制的还是全天制的?他们幼儿园中学过什么知识?3、家中是否有书房或正式的书架?4、家中是否悬挂全家福照片?5、孩子是否有过敏、哮喘、肺炎、心脏病等病史?教师很容易从这些问题中找到哪些孩子需要额外的关心。英国:搞定家长缓解焦虑英国考文垂郡建议学校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家长表现,因为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长带给他们的,大多数孩子不存在对教师或者学校“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教师能够让家长放心,你就多了一个助手;反之,你可能会有大麻烦。1、请记下接送孩子时与你对话超过五句的家长的名字与联系方式,尝试给这些家长发邮件或短信,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好,但尽量不要打电话。如接到家长短信,尽量在20-30分钟左右回复,因为这时他们多半已经自我缓解了焦虑情绪,也不会觉得你不礼貌。2、我们过去倡导教师与家庭中最直接照料孩子的那个看护人联系,但是请记住,如果希望家庭工作有作用,必须找准那个在家里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往往比照料者更通情达理,更容易沟通,也更能迅速做出决定,帮助说服照料者。3、布置一些需要家长一起完成的作业,让家长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与孩子一同完成有趣的任务上,用实际行动陪伴孩子适应学校生活。“零起点”不是清空头脑的“零准备”日期:2013-10-24作者:尹后庆来源:文汇报“零起点”不是清空头脑的“零准备”□尹后庆零起点,无疑是今年新学期的热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这一原本是教育内部的专业教学问题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社会话题,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番好意却引来阵阵质疑。不少家长甚至老师对“零起点”教学存在很多困惑和疑虑: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是不是要清空学生的大脑?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以前已经到了相当水平,“零起点”真能做到吗?如果教育不关注孩子现实的起点,怎样体现因材施教?今天看起来,社会是在讨论小学入学起点的问题,实质上是在研究小学教育的起点问题。很多时候,对社会、对家长,我们往往缺少专业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往往会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做比较。当然,这和我们当前的大众文化有关,今天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专业角度去分析、去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从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角度,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准备,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零起点”不是把孩子定义为一张白纸所谓“零起点”,并不是把孩子定义为一张白纸。我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六周岁,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前都有非常丰富的生活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经验获得,这些体验和经验有的体现为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的体现为情感、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构成了日后学校学习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母语的学习。比如孩子学说话,会说“我吃饭”,而不是说“我饭吃”,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语法教育,但在生活环境里,会按照通顺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今天他的起点,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起点。同样,父母带着小孩到马路上,到公园里,会指认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文字符号,并且告诉他意义,也许不会写,但他认识了,这是孩子经验性的习得,多看几次就会记住一些基本文字符号,并且会做一些迁移,他以后看到这些字就能够复原出它的读音,也能够说出它的意思,这就是基于生活实践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在零到六岁之间已经发生了许多次,但这不是学校学习的过程,更不是学校课程学习的要求。因为对知识、对能力有更加具体的、分级的系统要求,在校的学习过程不再像学前那样简单化和生活化。尽管老师会把所学知识放在一定情境里,让孩子通过生活经验习得的方式来获得课程学习成果,但学校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习得是有区别的。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起点上把学科的基本要求融合在里面,我们学校的学习就不能光教识字,还要教孩子写字,要有笔划、笔顺的要求,要有拼音的要求,相关的字词要有拓展、会运用,这些系统的课程要求通过有序的学习设计来提高学生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各种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课程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形成。从这两个方面的区分就能看出,所谓“零起点”并不是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而是指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没有必要提前进入到以掌握教材知识点为目标的学校学习状态中间。“零起点”应该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所谓“零起点”教学并不是指在白纸上起步,而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课程标准会对老师怎么教学提出一个依据,标准不仅对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具体学习内容的要求,而且对怎么评价都有明确要求。“零起点”其实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不要拔高,不要抢进度,不要赶速度。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差异,就生活的体验来说,有的多一些,有的相对少一些,有的孩子参与家庭以及社会活动多,经验就多,有的孩子家庭没有为他提供更多的活动,但是同伴间的活动也同样提供生活经验,只是具体获得不一样而已。不管这些孩子具备了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当他进入学校以后我们的要求是基本统一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起点、态度和能力帮助他们达到课程学习的要求。在学校里,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不同生活起点的孩子进行课程学习,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比如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学习的要求,怎样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各种资源的帮助,怎么样才能建立合作的、有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学习环境,怎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是互补关系对于孩子来说,同样是学习与成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在家庭的生活,要求和意义并不完全一样,两者既有联系,又不能互相替代。家长可以教给孩子很多东西,包括教孩子识字、阅读、计算、运动以及家庭内的信息传递等,但是这些与学校课程是有区别的。学校课程有它特定的条件和标准,比如小学一年级一周32节课,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是一个由不同学科整合成的完整课程计划。学校里还有同伴学习的环境,有一定的教学场景。因此,学校课程的责任不在于赶知识点的进度,而是通过各类课程的协调有序来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实现有目的、有阶段的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再尽职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成长最重要的指标并不是分数,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正直的人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情感、品性、态度有太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庭的作用是互补的。(作者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巡视员)“零起点”为什么会引发社会热议日期:2013-10-24作者:沈祖芸来源:文汇报“零起点”为什么会引发社会热议□沈祖芸貌似小儿科的“零起点”正集聚了转型社会所有的矛盾特征和利益博弈。其引发的困惑也许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不是操作实施层面的问题,而是挑战一代人观念的问题。硬件均衡与软件均衡的交织在校际之间“贫富差距”明显的发展阶段,政府通过大量经费投入和一系列工程保证,让上海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标准”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确保了适龄孩子入学机会公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然而“好景不长”,“什么样的学校更优质”的设问打破了硬件均衡时期刚刚建立起来的稳定,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高位均衡是怎样一番图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种危机感,当分数和排名不再成为认定好学校的唯一指标时,我们的优质学校是否面临着一场新的板块运动,学校格局是否也将发生变化?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则更关心我的孩子是否比别人的孩子优秀。软均衡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充分关照,并用因人而异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这让习惯了只见知识不见人或依据分分计较来赢得学校排名、抢得起跑线先机的教师和家长非常不适应。局部思维与系统思维的落差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绝不是头痛医头的问题,而是有科学严密设计的。比如为什么识字要从原先的集中拼音教学到今天的随文阅读,这是在大量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科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所做的调整。每一个“过来人”都有深刻体会,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是和他最密切的生活环境有关。如果孩子父母在菜场工作,那么他认识最早的字很可能是各种菜名或者价格。这是低龄孩子的学习规律。然而,现在我们的家长却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来推断一年级集中学习拼音是最有效的。这就是家长局部思维与教育系统思维间的落差。另一方面,随文阅读、基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学习虽然是一种世界趋势,但它将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挑战,我们的教师也都是从传统“教拼音——教识字——学语法”中走来,改变意味着一种勇气和更冒风险的付出。在这方面,教育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专业尊重。盲目自信与极度焦虑的纠结在做“零起点”网络舆情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选择报名的往往是英语、拼音、数学等与学业有关的兴趣班,而进入一年级之后报名热点又往往转向以艺体类素质培养为主。我们通过情感分布工具对网民的用词褒贬、情绪态度和句子结构等作出分析,也发现家长心态上的矛盾与纠结:家长在网络上展现孩子学习成果的时候,往往以晒孩子的出色表现来赢得自己教子有方、受人羡慕的“名声”,并由自己这一个孩子的特例自信地推断一项教育决策存在的问题或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家长们自信的外衣下也掩藏着深度焦虑,比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在最担心孩子的适应性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自身的不适应,担心自己看不懂孩子、不了解教育,更担心自己做不好家长。因此,在“零起点”上,他们选择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参考他人经验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零起点”政策对家长而言,也就显得有些苍白了。给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十条建议2008-08-0717:49星期四做小学教师十多年了,要说经验可不多倒是教训不老少。但是我和未来的团队很快就要面临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假期里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做一个小学一年级老师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思考总是不成系统,加之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很成型,所以迟迟没有形成文字。现在开学临近,到了逃无可逃的地步了,于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写下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与即将从事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同行商榷。建议一:调整心态,积极暗示。首先要让自己尽快做好心理调整,用真诚友善的态度面对刚刚踏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一些教师不愿意带一年级无非因为带一年级往往既费马达又费电,老师耗费了很多精力却可能效果不是特别立竿见影。其实带一年级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孩子毕竟刚刚踏入小学,还不太能够听得懂老师的指示,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相信孩子会一天天变得更符合自己的预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一年级往上带的老师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而中途接班的老师总会有“后妈难当”的感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馈赠的“天使”,每天进校门的时候告诉自己要保持积极的状态,行动改变心态,与其抱怨的过劳累而沮丧的一天不如愉悦地过辛苦而积极的一天。只要你用心去和孩子相处,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美好,你的生活总会
本文标题:给一年级教师的实用性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8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