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货币危机理论讲解PPT(共59页)
第九章货币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货币危机的区别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目前发生在欧美大规模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由于目前发生的金融风暴只是集中于金融企业的倒闭,并没有引发经济基本面的极端恶化,因此目前的危机只是金融危机。但金融危机可以发展为经济危机,如1929年出现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初由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发的。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失去了一切,急需现钞。”电影:奔腾年代Seabiscuit,反映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为了解释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我们先来看3个例子:例1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措施,加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泰铢风波传至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元汇率水平,九月初,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落幅为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例21992年秋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基准汇率受到投机性攻击时,相伴随的还有意大利里拉。在史称“黑色星期三”的当年9月15日,英镑与里拉双双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随后,仍留在欧洲汇率机制内的爱尔兰镑和法国法郎等都遭到攻击,汇率发生急剧波动。例3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强烈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结论:以上例子看出,当代国际经济社会很少再看见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这种扩散现象被称之为“传染效应”。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货币危机如何通过“传染效应”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第一汇率总是关系到两个以上经济的事情。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比如说对美元贬值,该国商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对手国便处于不利位置。后者若想改善自身处境,随之也会促使本国货币贬值。第二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是有分析头脑的,并了解各国经济信息;一旦看到某国发生货币危机,他们会联想到具有类似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家,从这些国家撤出资金,以防不测;结果,他们的撤资行为真的导致了货币危机的扩散。第三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必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国际公司遭受损失,或至少使它们的资产流动性受到影响;为抵消这种影响,它们会在别国他处的市场上抽出资金,即抛售当地货币,换取高流动性的国际货币;其结果跟第二种行为一样,导致更多的货币市场出现动荡。当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人们将更加悲观地预期经济未来,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就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当中将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这就是货币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导致金融危机的过程。结论: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动力。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财政赤字”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自我完成”货币危机理论第三代“道德风险”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预期自我实现型由心理预期带来的投机冲击所导致的货币危机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道德风险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称为克鲁格曼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于1979年提出的,它是西方关于货币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这一模型以小国开放经济为分析框架,以钉住汇率制度或其它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以放弃固定汇率为特定特征的货币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克鲁格曼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下,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从而导致对固定汇率的冲击而产生危机。但是,他在分析中采取的非线性形式导致了固定汇率崩溃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后来弗拉德和戈博于1986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因此,这一模型又被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戈博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财政赤字”货币危机理论两个假定: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央银行允许国内资本(信贷)增加,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内部均衡: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中央银行购入国内资本(信贷),即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外部均衡: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本币贬值→中央银行干涉外汇市场(售出国外资本)以维持固定汇率→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国际收支赤字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投机冲击:汇率预期贬值增加→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购入国外资本,出售国内资本)。例:固定汇率=8元/美元,国外资本=800元=100美元,汇率贬值=10元/美元。贬值前:购入国外资本=800元=100美元贬值后:售出国外资本=100美元=1000元套利=200元央行自卫:中央银行售出国外资本→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利率上升。危机爆发:外汇储备耗尽,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资本外逃:由于汇率预期贬值增加而导致的外汇储备耗尽,国外资本流出。投机者的冲击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也叫国际收支平衡危机理论。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克鲁格曼模型特点结论:外汇储备随着国内信贷的增长而持续流失,流失速度与信贷扩张速度间保持一定比例。起因:政府不合理的宏观政策: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它是引发对固定汇率制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引爆危机的根本原因。发生机制:储备急剧下降为零防范机制: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型财政货币政策是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政策主张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缺陷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政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两个假定:1.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优化其目标函数,固定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当公众预期或怀疑政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2.引入博弈。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饱和,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1、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2、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3、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第二代模型的主要特点成因在于预期。恶性循环的发生机制: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有多重均衡存在。防范措施是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性。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仍然注重经济均衡问题,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所能解释的。问题主要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当公众产生不利于政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除了这类主流理论外,另有少数学者认为货币危机可能根本不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受冲击国家所出现的宏观经济的种种问题是投机行为带来的结果而非投机行为的原因。其它理论1.羊群行为(herdingbehavior):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下行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场不完全有效.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羊群行为由于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投资者各有其信息优势,投资者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包括谣言)的敏感度极高,任何一个信号的出现都可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基本面可能并没有问题的经济遭受突然的货币冲击。市场操纵大投机者操纵市场从而获利的可能大,投机者利用羊群行为使热钱剧增,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危害。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会给出一定的市场信号。改变投资者对与其经济依存度高或者与其经济特征相类似国家的货币的信心。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导致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式危机的发生。国际贸易和金融传染渠道同时影响有类似问题和经济面健康的国家一国维持固定汇率失败→另国货币相对升值→出口减少→国际储备减少→维持固定汇率能力减少。一国维持固定汇率失败影响该国的贸易伙伴在本国市场或他们共同的第三市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道德风险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强调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其原因:-金融中介机构(银行)道德风险(moralhazard)→过度投资-金融体制的脆弱性-企业资产负债问题道德
本文标题:货币危机理论讲解PPT(共59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9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