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摘要: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的血泪史,又是一部无数爱国人士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探索史。探索是曲折的,而每次提出的口号最能体现向西方学习的色彩,因此我将以历次学习口号或指导思想为主线,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探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历史给予的启示,从中窥探改造社会隐隐之规律,由古及今可得那些借鉴。关键词:中体西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的失败无疑使中国官僚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受到打击,在此刺激下一些开明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西方,关注国际形势,寻求救国之路御敌之术。在这些人中林则徐被称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魏源更是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开始在这一群体中动摇了,对西方开始调整心态以应对危机。但此时虽然社会矛盾出现变化,但民族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危机也没达到足以动摇清朝统治的地步,所以这些观点没能引起当朝的重视,更不用说获得社会广泛的响应了。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朝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此时封建统治阶级部分成员为挽救清政府危机主动高姿态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洋务运动。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兴办近代工厂,建新式海陆军,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际行动大规模学习西方,在甲午战争前如火如荼的形势使人幻想“同治中兴”盛世到来,但甲午一战却又给国人当头一喝,洋务运动失败了。寻找它失败的根源或可以给我们以历史启示。首先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指导,企图实现富强,违背了“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的规律,最终只能导致“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匹配”。另外洋务运动虽然催生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但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又受国内封建势力的抵制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现代化。因此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是地主阶级由于自身的封建性落后性腐朽性顽固性是无法聚合全民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任务,而且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彻底清除封建主义与外国侵略性资本主义。三、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在洋务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成长起来,一部分官僚、地主、旧商人和侨商及买办阶层逐步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而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也孕育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壮大使其开始谋求政治利益,终于甲午战争后,令人窒息的民族危机将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首先登场的是维新派。维新运动以公车上书为序幕以百日维新为高潮,在改良中向西方学习的焦点由器及道,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进行政治变革。其理论依据是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而康有为以此提出了三世说为其政治主张辩护。但老佛爷一声令下还是使幻想破灭,究其根源,阶级力量对比悬殊。当时封建经济在中国仍占优势,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发展不充分而且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仍有瓜葛,使其只能采取温和手段谋取政治利益并且不敢发动群众来彻底反帝反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清政府具有反动性腐朽性,在当时企图用温和的改良手段实现救亡图存是行不通的。四、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维新失败及后来的清末“新政”的破产使人们认识到地主阶级顽固的落后性,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加深,促使人们采取新的方式来救亡图存——革命。因为“当古老中国文明的调适性变迁和边缘性变迁已不敷应对这一挑战时,中国现代化运动渐趋激进化而导引整体性变迁的出场,就成为必然。”于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将学习的眼光从英国移到了法国提出了三民主义,期望用革命推翻清政府来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共和国。终于发动的武昌起义成为压死清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引起了清的迅速瓦解,并且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代表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革命派最终没能实现革命的目标也没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寻其原因,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虽提出较完整的革命纲领但却没建立一个坚强的政党致使后来革命派在应对袁世凯的要求中分裂,;而推翻清政府使帝国主义失去了在华的代理人,为寻找新的代理人开始支持袁世凯。给予的历史启示在于资产阶级也不能独自领导全民族取得反帝反封的重任;为取得胜利必须发动群众。五、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在政治与文化领域进行反攻倒算,促使先进的中国志士开始转向新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大力宣扬“科学、民主”极力打击孔教纲常,代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面上升到了思想文化领域,“彻底突破了清末‘中体西用’的文化范式”,开始改造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使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后借势而上成为中国黑暗道路的指路明灯。五四运动的爆发并取得胜利使国人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及革命彻底性,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无产阶级必然夺取最后的胜利的论断。总之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国人救亡图存的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在此指导下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中最终领导全国取得了胜利。六、总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危机重重而又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要记住这群人,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首先站起来,用智慧与血泪开辟出一条条路,以赤子之心前仆后继的苦苦探索,勇敢的担起了历史给予的重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以求实现现代化是近代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两大终极目标。但从对当今的借鉴意义来说,争取民族独立所进行的探索借鉴意义不大,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早已实现这一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是不容置疑的历史选择。而谋求国家富强我们仍在路上,因此对于近代改造旧社会的探索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首先近代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开始现代化的,因此当今进行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人类所有优秀文明成果而不可闭关锁国。纵观整个近代思想史,学习西方经过了从科技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这一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当今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注重经济政治文明齐头并进否则就会因为不平衡而出现动乱。从历次学习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到激进主义愈演愈烈,但除了马克思主义成功了其他的都在历史大浪中淘汰了,因为只有马克思实现了“中西历史文化会通基础上之中国现代性的生成”,因此当前我们仍要推动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近代现代化之所以没能成功且举步维艰最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时局动荡不安,因此当前我们建设中不仅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更要注意构建国内外稳定的环境。参考文献:[1]沙健孙.马敏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7[2]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109,208-245[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33-1567[4]李娜.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对外开放对国家发展的启示[J].《学理论》,2011(12)[5]刘秋娥.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开放运动及其当代启示[N].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s1)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42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