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探究
“语言、人文”的交融——小学文言文教学探究【摘要】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语言传递媒介,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沉积,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人文精髓,在世界文化史上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改变,白话文的冲击,文言文离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远,难读、难懂成了孩子们心中对文言文永远的痛,这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甚至喜欢文言文,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呢?我认为,正如语文二字,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注重人文——“语言、人文”相融合。【关键字】小学文言文语言人文前言:自教程改革以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用书,涉及文言文的内容少之又少,一直到五年级下册才出现文言文《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的《学弈》、《两小儿辩日》,这几篇文言文共同的特点就是篇幅短,浅显易懂,学生通过注释就能明白。对于这种编排,学生可自由选择,多向理解,愉悦学习,激发兴趣之意,虽然面向全部学生,但忽略的是学生记忆、理解的无限潜能,摒弃了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的黄金期对于我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所以,如何教学文言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反思、名师指导,对文言文教学做一个探索,总结出“语言、人文”相融合的教学经验。一、语言语言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即便如此,语言的作用不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听说”永远摆在“读写”前面。而文言文,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语言的感受。如何让学生面对这种生疏、难懂,但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化精髓产生兴趣,得到熏陶,必定需要一些精心的编排。(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教学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习文言文,读尤为重要。但这“读书百遍”不是一味的单调的机械的读,而是在读当中,读出感悟,读出熏陶,读书理解,读出韵味,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言文的乐趣。1.读正确。文言文当中,有许多学生平常难得一见的生僻字,古今异义的通假字等。比如《学弈》当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当中的“缴”应读成“zhuó”,指带箭的线,而学生很容易就读成现在文当中的音“jiǎo”,缴费的意思,这就需要老师重点指导。2.要注意语气词。古文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之乎者也”诸如此类的语气词,学生由于习惯接触现代白话文当中的语气词,很难区分这些语气词,甚至刚接触古文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些是语气词。比如《伯牙绝弦》当中“善哉”就是语气词,类似现在语言当中的“好啊、妙啊、棒啊”等语气词,在朗读这段文字过程中,第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第二是让学生夸张的读出这种“好啊、妙啊”,这对领悟文章的主旨是很有帮助的。3.读古代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断句与停顿。每个老师都知道这是学好文言小学语文论文文的第一步,于是就会告诉同学们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在大屏幕上打好“/”来断好句的文本带领学生来读。这样既可降低学生诵读难度,又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当然一开始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事后看了王崧舟老师对于读的观点,我不禁觉得,对于学生而言,知道为什么这么断句比读好断句更重要。那如何做好断句诵读?王崧舟老师说:“读,就是反复吟诵,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诵,就是声音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抑扬顿挫的读。诵读,就是反复读,读出味道。”断句诵读也是如此。教师可范读、领读,真真切切地带领学生,第一遍没读好,继续第二遍。当学生感兴趣后可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指名读、分组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等;拗口难读的地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好,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抓住文言文断句规律,知道如何停顿。(二)译所谓“译”,就是将古代文言文翻译成通俗的白话文,这是学习文言文一项通俗的任务。小学阶段对学生“译”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这是一种变相的口语训练,对学生的口语交流发展起着重要的帮助。但是,光说其实是不够的,因为小学文言文都出现在高段,尤其是六年级,这就要考虑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必须给学生在“译文”这一块“地”多撒点“肥料”,如果“肥料”撒的适当,必将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带来巨大的飞跃,给学生未来的文言文学习带来宝贵的经验财富。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尽量做到直译,即一字对一字,一词对一词,一句对一句的翻译,尤其着重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实词。比如《学弈》当中“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翻译成“弈秋,全国最能下棋的人。”,这个句子当中的“之”代表的含义,和这篇课文当中另外几个“之”所代表的含义一一罗列、细讲,让学生明白“之”的不同含义和古今异义。学生在这些训练当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常识,这将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铺垫和指名了方向。(三)积累笔者前面提过,当下小学文言文教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文言文对学生的语言认识和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本模式,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却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其中的“诗文”更多的指“诗”,而不是文。仅仅只靠三册四篇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到底够不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远远不够!1.背。俗话说:熟读成诵。诵,就是背诵,它是读的最高境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背诵要讲究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机械运动,背诵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比如《伯牙绝弦》,只有当学生明白伯牙和钟子期两个角色、他们话语的理解,学生才能理性的将课文进行分割,增强背诵效果。事实表明,背诵文言文,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意思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语感,对积累文言文语言和知识有很大的帮助。2.文言文教学需要拓展积累。积累是领悟语言规律,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果将课文当中的文言文文本例为树干,那么拓展积累就是根、茎、枝、叶,唯有根本扎实,根茎枝叶繁茂,树才能硕果累累。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在对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重视语言积累,重视巩固训练,重视课程开发。如《伯牙绝弦》一课,我运用几篇关于“知音”的诗句导入全文,让学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课文末尾,导入冯梦龙《警世通言》当中“伯牙抚琴于子期墓前”的一幕,由子期懂伯牙,而路人听闻琴声却大笑来举例升华知音难觅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白珍惜友谊的不易。在教学完《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我出示《世说新语》的另外一个故事《荀巨伯》放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读自悟,而我适当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故事内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同样如此。背诵和积累是十分有必要的。事实证明,学生在这些古代文言文语言的潜移默化当中,慢慢地接受,甚至喜欢上了这种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播种在了学生小小的心田里,这不是光靠几篇文言文文本教学就能达到的效果。二、人文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中国《辞海》则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学,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语言,上面已有所阐述。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文言文教学更是要重视人文性。(一)趣文言文拗口,难读、难理解,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更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一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必然而正常的。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种畏难情绪,是教师课堂的一大基本要求,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是学生最好老师,只要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学习文言文才能事半功倍。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得到乐趣?1.意趣铺垫。教材所选择的文言文,大都是古代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赋予一定的哲理与童趣,如《杨氏之子》就是一篇贴切儿童生活的文言文小故事。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往往在课前都愿意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文本故事的铺垫,比如教学《杨氏之子》我则用《司马光砸缸》这个一年级的故事来让学生体会古时候儿童的机智,学生很容易接受,顿时对“杨氏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对文本产生兴趣。正如诗圣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2.情趣诵读。古代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前面我已提到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一样,这种新鲜,小学生的好奇心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激发这种兴趣?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夸张表情,夸张的声音,夸张的肢体动作,牢牢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明白了原来古文要这么读。继而我指导学生诵读古文要注意节奏、停顿、语气词等,创设情境,指名读,摇头晃脑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诵读古文的快乐。3.乐趣演出。小学文言文文本,有着脍炙人口的故事,优美的景物,丰富的知识。这些文本里“死”的资源,教师应该“慧眼识英雄”,牢牢抓好,让学生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整个文本。我总喜欢让学生画画手抄报,演演课本剧,讲讲故事等等,让学生自我理解、深入、甚至反省文本,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学习《学弈》时,我指导学生画了一幅漫画,学生饶有兴致的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惟弈秋之为听”的人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人,虽然看似杂乱,但主题却不离其宗,并且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我让学生分别饰演两小儿和孔子,编排了一出课本剧,学生不仅自导自演,还自编台词,令人耳目一新。看的出,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尚未开垦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浓厚乐趣。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觉得,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这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二)悟“悟”即感悟,让学生感悟文言文文本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深厚情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引导学生去正确的思辨感悟,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长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当中所选取的几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都向学生表达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弄懂课文内容,更需要向学生传递文章中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弈秋》这篇课文通过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故事,说明做任何事都要专心一意的道理。文章先介绍弈秋的棋艺如何,后又通过两个弟子下棋的不同态度,不同效果,得出不是智力上不同,而是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同。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引用原国足功勋教头米卢先生的话:态度决定一切!让学生明白,做人的态度远远比智商、知识重要,从而由一个简单的文本延伸到人的高度,关心学生的人生长远发展。《伯牙绝弦》讲述伯牙与子期友谊的故事,高山流水响彻古今。在教学整篇课文的过程当中,临近总结,我不仅仅只让学生从文本当中明白伯牙与子期那生死知音情,更由冯梦龙《警世通言》当中的诗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作为升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说说好朋友难得,让学生明白朋友要好好珍惜。让学生感悟生活,同样是一种人文关怀。(四)沉淀古代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精髓、遗产,是前人的情感、智慧的结晶,甚至通过文言文所透视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将这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却的责任。文言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理解文言文的字词与内容,感悟文言文所表达的内涵,更需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沉淀这份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使学生长久的认识、学习文言文。有些老师总认为小学生还小,不需要接受一些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其实不然。课文选取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经典,虽然类型内容不同,文化倾向不同,但他们的精神特质都是浓浓的人文精神。虽然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接受一些人文内涵的丰富的文化。比如特级教师俞国平老师在上《山行》这篇课文就把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枫林”“霜叶”带到了“文化符号”的高度。也许学生领会,也许似懂非懂,但这种对文化内涵的传递,在学生的内心深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51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