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产生: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1825年英国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19世纪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研究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课题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4、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解:①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共同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现代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6、如何把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9、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周边的资源,来追求中国梦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还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虽然具有意识的指导作用,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③物质性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如何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13、说说运动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前进性的,一种是倒退性的。发展特指前一种情形。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1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产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分别揭示了什么内容?①对立统一: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②质量互变: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③否定之否定: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16、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作用?①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②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促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17、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18、如何理解事物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9、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0、实践的概念、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概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1、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进行了扬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是什么?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3、怎样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24、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客观性理由:真理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真理绝对性的理由: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相对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空间上);真理是具体的(时间上)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意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怎样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重要的补充作用并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及其意义是什么?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7、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9、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0、社会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31、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个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3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3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概念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4、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条件: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5、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表现在其两种属性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种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同时它们又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反映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社会属性)36、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导致社会资源浪费、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进步。3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38、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与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9、什么是货币以及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40、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什么意义?划分依据:根据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4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
本文标题:马原思考题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4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