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文化地理考点整理
中国文化地理考点整理1.地理学上的纬度气候带理论及其意义。理论: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意义: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2.我国南北地区差异(气候、地形、经济、文化)我国的南北划分以秦岭和淮河为界,这是个自然的界限,也是一个人文的界限,也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的界线。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差异:南方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北方是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差异:南方多丘陵、山地、河流,北方多平原,高原。经济差异:南方轻工业相对较发达,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经济较北方经济活跃。文化差异:语言上,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饮食上,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3.我国地理环境状况P137中国文明区的地理位置不仅偏居欧亚大陆的东方,而且其本身的地理环境又显得相对封闭、相对孤立。背依高山大漠,面对辽阔的海洋,这种与世隔绝的地理形势,造成了古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困难重重。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包围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青藏高原,成为中西陆上交通的巨大屏障。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彦岭-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山系成“入”字型包围之势,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在中国西南边境,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亚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南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巨大山脉。与此同时,发源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大江大河又顺沿上述巨大山脉之间的山间谷地奔腾而下,分别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南边境山河相间的险峻形势。这一切使得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以及西亚文化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中国东濒浩瀚的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构成了大陆东部的边缘海,在古代中国,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封闭了中国的文明区。3.我国内陆地形环境特征P144从地形图上看,我国地貌的总轮廓、总趋势为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构成巨大的阶梯状斜面。第一阶梯是青藏大高原,由极高山、高山和大高原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与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组成,它们形成我国地貌的第二阶梯;我国东部宽阔的平原和丘陵构成了第三级、也是最低一级的阶梯。正是这种西高东低的地貌大势,才使黄河、长江等主要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它们以其所携带的泥沙,在我国东部塑造了一系列肥沃辽阔的大平原。4.我国文化中心的变迁趋势(复杂性)中原文化轴心时代,由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基本稳定于北方黄河流域,因而其文化中心也就始终在其发祥之地的中原摇篮中徘徊。当然随着经济重心在唐代中叶以后的南移,文化中心也就稍迟于后地表现出向江南转移的趋势。具体而论,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初期,即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北方地区人才以压倒性优势遥遥领先于南方;从唐代后期开始,北方人才比重急剧下降,南方迅速上升,到北宋后期,南北人才比重持平,中原文化轴心时代结束,直到明末,南方人才比重以压倒性优势超过北方,形成不可逆转之势。自清代至今,中国的文化中心稳定于江南。5.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其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环境决定论,由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发展而来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考察人与气候的关系时,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都由决定,其后的学者普遍接受其观点,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文化发展、性格、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等都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影响。二是环境可能论,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开创的历史特殊论学派提出的,它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环境为人类文化发展只提供了多种可能,由人类选择和利用,而生活方式决定人类选择哪种可能。三是文化生态论,文化生态论者认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互为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行动本身对周边条件的影响也是构成文化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地理环境这个物质基础,我们就无从谈论一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因为民族文化的特征,既不是唯心主义绝对理念的产物,更不是造物主的赋予,而是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种族或民族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不同的自然资源或自然富源,从而使生活于其中的民族从事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与其生产方式相一致的社会组织形态,最终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6.当今世界范围内分为哪些大的文化区域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欧洲文化区、盎格鲁美洲文化区、拉丁美洲文化区、南非洲文化区、纽澳-大洋洲文化区7.如何看待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一般情况下,文化中心处于文化的密集区,其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信息流量大,而且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动文化向前发展;而文化边缘总是受到文化中心的控制和影响,它在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明显得落后于文化中心地区。文化边缘是一个与中心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文化中心区的边缘地区,因其处于次要的、被支配的、受容的地位,所以我们称它为文化边缘。不管是文化中心,还是文化边缘,都不是绝对的和不可更改的。在历史上,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是规律,但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永远都处于绝对优势或先进地位的国家或地区,却都从来没有出现过,即使是鼎盛时期的文明,也逃脱不了走向衰落的命运就像人有生老病死的规律一样,文化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文化的中心往往会向边缘幅射进而影响到外部民族的发展,但处于边缘地带的民族会更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取其之所长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8.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机制P161中国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不仅指对其外部文化入侵时的单纯防御性保护作用,而是指其当外部文化一旦入侵之后的对异族文化的同化或融合能力,以及对于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文化毁灭的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或称之为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能力。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保证了中国政治-文化史的连续性;地理环境的优越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烘炉”;辽阔的腹地使得中国文化足以应付环境变迁的挑战。地理环境的保护性反应机制对于保证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是至关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它的单纯防御性保护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因而不自觉地阻遏了自身文化发展的进程,这是必须指出的。9.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大发展时代。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具体来说:1.文字在那时候成型,以后几千年都没有变过。2.思想文化在那时候成型、例如儒家、道家都是产生于那个时代。3.其他方面,代表天文的甘石经,代表医学的神农本草,代表地理和神话的山海经,军事方面的孙子兵法,文学方面的诗经、楚辞都成语与那个时代。10.先秦时期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P41正当华夏文化历夏、商、周三代而于中原地区不断发展壮大之际,楚文化亦几乎同时兴起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尤其是由荆楚族建立的楚国,威震长江,北逼中原,因而不仅使其成为南半个中国的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中心,而且对中原华夏文化的影响与辐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楚国所处的北联中原、南接苗蛮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在商、周时代,楚人被华夏人看成蛮夷人,而同时又被蛮夷人看成华夏人。这种既非夏非夷又亦夏亦夷的民族地位,使得楚人的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因而它的民族与文化政策比较开明、开放且比较灵活,不仅兼采夷夏之长,而且力求创新,从而创造出了堪与中原夏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在物质文化的创造领域中,楚人创造了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学会了筑坡灌溉技术。在青铜器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方面也成就斐然。楚人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对于外来文化既不一概排斥,又非照搬照抄:而是在吸收、借鉴的同时,立足于革新和创造。在精神文化的创造领域中,楚文化基本表现出了真正属于楚国自身的特色。无论在哲学、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舞蹈、绘画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楚国风格,与中原华夏文化迥然有别,大异其趣。最能体现楚文化风貌者为老庄哲学及庄周散文,而屈原的《楚辞》则在中国文学史上耸起了第一座浪漫主义的巍峨高峰。11.远古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特征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同:都属于新石器文化,发源地都在黄河流域,异: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而仰韶文化还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12.江西鄱阳文化副区和吴越文化副区(范围、面貌)鄱阳文化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流域,在行政区划上主要以江西省为主。鄱阳文化副区三面环山,北临长江。鄱阳文化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鄱阳湖、庐山堪为天下胜景。这里是中国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弋阳腔的发祥地,又是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圣地之一,景德镇瓷器名扬四海。就文化特色而言,鄱阳文化副区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具有朴实奔放之慨,又主要具有南国文雅秀丽的风格;既受到荆湘文化的巫风的熏陶,又兼备吴越文化精巧细腻之长。吴越文化副区依托于长江三角洲洲与杭州湾沿岸,被临长江天堑,西望鄱阳平原,南界雁荡山脉,东频苍茫大海。这里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气候适宜,土地肥美,山区富蕴土特名产,平原湖区鱼米飘香,太湖流域为天下粮仓,丝绸之乡。上海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城市,而且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南京和杭州属于我国六大古都之列,杭州更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顶点,形成了我国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这里天宝物华,人杰地灵。自唐宋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随之移向吴越,经过宋元以来近千年的继续发展,吴越文化副区目前已经在我国各文化副区中冠领群雄,水平最高。13.我国蒙新、西南、青藏地区的对比P217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14.中国文化的三个特征P147-157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地理考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4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