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
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博山区特教中心学校李云一、案例背景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小君性别:女出生年月:2003年4月11日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画画。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家庭教养情况:父母都正常,孩子智力障碍并没有影响到家长对孩子厚厚的期望,有时逼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面对自己的孩子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本来就残疾的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加上经济收入不高,家里又有了二胎,家长于是就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任凭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看电视、在户外玩耍等,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忘记完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青春期,所以变得愈加任性。受教情况:就读正常小学一年,在村里幼儿园上过三年,一直以来都在特殊学校就读,也就是本校,从未变更过学校。二、案例主题1、小君的主要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如下:(1)爱耍小脾气,有时很任性。小君是我们班的班花,长相甜美,好胜心强,热爱学习,有时受到自己任性性格的影响,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到学习比她好的同学就烦气,趴在桌子上,谁也不理,什么也不干。但是在自己做错事的时候,能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大多是我行我素,不从行动上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是在嘴上答应。有时老师说急了,刚开始批评他,她就发很大脾气,连摔带砸的,容不得老师说她一丁点不是,抵触心理非常强烈。老师有时表扬别的同学,该生也发脾气,任性地谁也不理,什么也不干,有时还顶撞老师。(2)看到别人的东西自己喜欢,非得弄到手。班里小然带了满满一文具盒漂亮的铅笔,不知什么时候,铅笔已经全部到了小君的书包里。不是小然的家长找老师,我还真不知道小然丢了许多铅笔。不用调查,一问小君,让她拿出小然的铅笔,很快,小君从书包里拿出足有一把铅笔,家长辨认了一下,全是小然的铅笔。当着家长的面,我也没有过多地批评小君,只是告诉小君以后要是有喜欢的铅笔,可以和妈妈说,妈妈会给你买的,拿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人家的家长也不愿意,小君低着头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她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老师常常教育她。2、主要问题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君原来在家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她在家是爷爷奶奶的心肝,爸爸妈妈的宝贝。爱生气,爱发脾气,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流眼泪。家里添了弟弟后,家长把精力过多投入到第弟弟身上,忽视了对小君的关心,让小君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小君就会将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的责任推到弟弟身上。家长如果在弟弟未出生前没有科学引导小君,很容易造成孩子有失落感,进而引起烦躁、易怒等性格。(2)环境因素:小君中度智障,弟弟正常,还有年迈而体弱多病的奶奶,爸爸工厂的活不赶趟,有时去劳务市场干体力活,妈妈要忙于销售工作赚钱,平时根本没空管他们,所以都是把他们姐弟二人关在家里玩。因此,小君在家面对时间最多的就是比她小的弟弟,而没有其他任何人交流。在长期以来的这种环境下,更加造成了她不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上妈妈下班晚,与老师缺少交流,也不知道小君在校的具体情况,久而久之养成了任性、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拿的习惯。三、教育细节我作为她的教学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首先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的行为习惯,并且进行了详细的家访,与家长达成共识。1.“冷处理”。当孩子发脾气时,往往喜欢大声乱叫,不断地哭闹,想利用这些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答应他们的要求。如果在这时候,你想说服他,他是听不进去的。相反,我们可以采取若无其事、置之不理的方法,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让孩子静下来想想该怎么做,这就叫“冷处理”。记得有一天,小君因为上课在干自己的事情,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多次提醒也不听,下课后被我批评,她就大发脾气,大吵大闹,我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像往常一样带领学生去操场拍球,对其置之不理,一会儿,她觉得闹下去没劲,就一声不响地跟我们出去拍球了。对于孩子来说,在任性的行为产生后,如果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起到消退的作用,当然,对这种“冷处理”方法关键的两点是:家长老师要齐心;态度要坚决。对此,我在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指导家长教育孩子要和老师的方法一致。2.摆事实、讲道理。当孩子发现我们不理她时,她会渐渐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孩子的脾气也下去了,心情是最难过的,这时对老师说的话也能听进去了。作为老师,这时候我们应该以和睦的态度与孩子谈心,指出错误的地方。通过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孩子懂得任性是不对的,同时还应鼓励、表扬她,知错就改便是好孩子。3.适当的表扬鼓励。在批评,讲道理之后,通常都会有一段时间表现比较好,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肯定,可以强化她的进取心和荣誉感。这样改正缺点会更快一些。在与任课老师沟通后,我们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在生活适应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生活数学课上也完成作业认真、正确、及时,之后我就她在生活适应课、生活数学课上的表现又在班级进行了表扬,其他同学也对她的表现给予了关注,这就更加促进了她对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她的长期坚持下去。君君偶尔还是会发脾气,但能听从老师教导,而不再那么自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能承认和改正。看到君君同学的进步,我感到很兴奋,作为他的班主任也感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为了帮助她树立信心,我不仅在私底下对她的进步大大地进行了表扬与奖励,而且在班上其他学生面前表扬他的改变,她听了之后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4.创造表现机会。小君是班里智力最好的学生,老师讲的话都能听得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愿意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故老师有意为其创造表现的机会,发挥她的特长。相邻班级的学生跳筷子舞人数不够,老师选调她去友情助演,这可让小君出尽了风头,露尽了脸;学校组建的口风琴乐队,她主动找到老师,要求参加;班里的节目不论是唱歌、诗朗诵,都是以小君为主;食堂里的摘菜、洗餐具、打扫卫生等活,小君都干得干净利索。老师每次看到小君认真投入的表现,总是由衷地表扬她,鼓励她如果再改正自己的那些任性、爱发脾气的小缺点,就更加优秀了,小君高兴地说,“知道了,李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君确实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以前的小缺点都在慢慢消失!那段时间,小君可高兴了,做什么都那么带劲!作为老师看到学生一切都往好的方面发展,真实从心底里感到欣慰!5、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对孩子的任性应持正确态度,在制止孩子的行为过程中,还应让孩子学会自制,教会孩子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和大人一样,有得意、有失落、有大聪明、有小狡猾,自然也有忍耐、有爆发。孩子的任性也是她自己情绪的发泄,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和理解,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她独立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的选择。我相信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小君一定会健康地成长。四、案例分析1、让师爱暖其心灵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特殊儿童,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对于君君这种自尊心、好胜心强的学生,我就是这样持久地关心她、鼓励她、激励她,给予她更多的母爱般的关怀,帮助她打开自己的心胸,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并能学会给予别人适当的关爱。2、让友谊带来快乐同学的帮助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同学的力量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因此,我让君君同学与其它同学从交朋友做起,多和友好的同学一起做事,让她感受同学对她的帮助和关爱,让她感受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们的友谊感染她,不仅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让她体会到集体的温暖。3、让赞扬助其成长有句话说的有道理:“老师对学生不能鸡蛋里挑骨头,而要骨头上找肉丝”,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听到赞美的语言,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况且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群需要呵护的孩子,教师更要毫不吝啬地使用赞美的语言,让学生时时感到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多看特殊儿童的闪光点,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对他们会起到激励的作用。恰当而适时地给特殊儿童以表扬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激发荣誉感和进取心,特殊儿童不是没有任何优点,用心发现,在他们身上也有不少闪光点。我们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些闪光点,抓住这些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其成为转化的诱因,因势利导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与学习兴趣。比如君君劳动是很积极的,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他大扫除时是最认真、最仔细的一个同学,希望她能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发脾气,不使拗,那就更好了,并奖励她一本练习本,她很兴奋,之后君君很少有极大的情绪问题,总能认认真真地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五、案例反思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投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关注好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用爱心唤起良知,努力做到最大的收效。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一定能使置身其中的每个成员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等不同的复杂情形,只要有博大的爱心,改变并非不可能。在这次转化教育中,我收获很大,感慨颇深。1、家庭环境通常是造成特殊儿童性格偏差的主要因素,往往通过家校合作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2、面对问题行为学生,我们要非常用心地关注他们,特别是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矫正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可步子太快,性子太急,教育中也不能怕反复。总之,矫正智障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项漫长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反复强化,才能达到一定效果。
本文标题:智障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4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