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规律2019年高考必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一)新闻命题角度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7,3分;8,5分7,3分;8,5分7,3分;8,5分7,3分;8,3分7,3分;8,3分7,3分;8,3分命题角度2筛选并整合信息9,4分9,4分9,6分9,6分命题角度3比较材料异同9,4分9,6分(二)传记命题角度1传主形象、传主事迹分析12(4),8分12(3),6分;12(4),8分12(3),6分12(3),6分12(3),6分命题角度2分析概括成因12(2),6分12(2),6分12(4),8分12(3),6分12(2),6分命题角度3分析文体特征,鉴赏表现手法12(3),6分说明1.选材内容对新闻的考查一般选用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传记的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传主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2.命题形式从试题形式看,全国卷2017年之前都是考查传记,设置4道小题:1道“5选2”的多项选择题,3道简答题,总分值25分。2017~2018年则考查新闻,2018年的新闻文本设置3道小题:2道“4选1”选择题,1道简答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题量从4道减为3道,分值由25分减到12分。(一)新闻命题角度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一、(2018全国Ⅱ·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摘编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答案B解析A项,从2011年到2015年,科研单位遭受侵权的比例分别是25.3%、21.5%、13.4%、14.6%和8.4%,所以说,2014年有回升,2015年回落。B项,2015年企业遭受侵权的比例是19.5%,比2011年和2012年低,比2013年和2014年高;2015年高校遭受侵权的比例是8.8%,比2011年和2012年低,比2013年和2014年高。C项,从2012年到2016年,个人遭受侵权的比例分别是22.2%、16%、11.4%、10.8%和8.2%,所以说“比例一直下降”。在2015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项,本选项是根据材料二推断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可能”等词语的使用,使表述辩证中肯。2.(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答案C解析A项,答题区间在材料一。依据文本,需要增加的不仅是“技术供给”,还有“制度供给”;另外,文本强调的是创新、知识产权的转化,没有强调“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项,以偏概全,“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并非“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的唯一条件,“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也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项,材料三中,从大学专利转让的具体事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推动作用上,都可以看出,科技成果正被转化为高质量专利。D项,答题区间在材料四。高校“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的不足是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充裕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高校和企业以及他们在促进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几个材料中写得较多,不难解答,而政府一方却容易忽略。材料一中提到的“制度供给”“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都离不开政府;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与推行,更得依靠政府。二、(2017全国Ⅱ·7~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D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除居民的原因外,“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也是影响因素。2.(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
本文标题: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69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