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技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技巧文章内容、思路:关于内容,要求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说明顺序,概括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判断说明方法及分析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等,关于思路,要求给文章或文段划分层次,分析作者如何一步步一层层把事物特征呈现出来,把事理说明白。【教学重难点】首先,通过辨析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以说明对象为中心的诸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认识说明方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征,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及在准确的前提下或生动或平实的特点。【特色讲解】一、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②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③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④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⑤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⑥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⑦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⑧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⑨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⑩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1、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卖女儿的“文书”上的做法,说明指纹具有——的特征。2、这段说明文字简要地揭示了指纹的奥秘。如果让你接着写下去,介绍指纹的用途,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展开说明?解析:第1题是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的。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明确全段说明的两个要点。文章由人的皮肤谈起,引出说明对象——指纹;接着第②一⑧句介绍指纹的“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的特点:不仅形状不同,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第⑨⑩两句再从指纹形成过程介绍其“固定不变”的特点。第2题是对怎样利用指纹特征的考查。答题时可充分调动积累(所见所闻)或依据其特征大胆想象。答案不惟一,答案:1.指纹的特征: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而且固定不变。2.如:指纹破案、指纹锁、指纹档案、指纹谱学或指纹诊病、指纹艺术、指纹仿生等等。二、早餐决定着一天身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和自我感觉是否良好。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糖,其次是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只有当血液中有了适量的糖,身体的每个细胞才能随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80—120毫克/100毫升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人的精神也会觉得轻松愉快。不吃早餐或只吃些稀饭去上学,就很容易出现血糖低的现象。当血糖降到65毫克/100毫升时,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很想吃些东西。如果血糖继续下降,就会出现心慌、出冷汗、脉搏加快、进而晕厥,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反应”。脑细胞对低血糖反应最为敏感,当血糖减少以后,人的思维开始变得迟缓,思路迟钝,学习成绩下降。因此青少年应当重视早餐质量,吃好早餐。3、按说明顺序分类,上文属于()。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4、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给“血糖”、“糖”、“早餐”、“能量”、“精力”这些概念排一个正确的顺序,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5、从结构上讲,这篇短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解析: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第4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所用逻辑顺序的具体理解,特别是重要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做这一题时要特别仔细,因为这些概念不是按因果联系依次出现的,必须根据关键提示词来分析判断。如第一句“早餐决定着一天身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和自我感觉是否良好”中的“决定”,第5题是考查从结构上把握说明顺序的能力。答案:第3题应选C。依此可以判定句中的“早餐”、“能量”、“精力”三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早餐一能量一精力。这一题答案是,早餐一糖一血糖一能量一精力。5.可以判定答案为:总一分一总。【当堂练习】A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的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而企鹅到底算不算鸟类,至今仍然大有争议。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乌在这里安家落户。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乌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7.“估计大约有9000种”、“160多个科”、“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三句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前两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答案:第6题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第7题前两处用的是“概数”,后一处运用的是“确数”。B说起赤道气候,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暑气蒸人,大雨滂沱。因为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其实,赤道地区也有冬天,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每年6月至9月,是赤道地区的冬季,昼短夜长,久阴不晴,气温凉爽。有些树木纷纷落叶,人们穿着衬衣扫落叶。待到它们再长出新芽时,春天就来了。有趣的是,在同一个院子里,一边是叶落枝秃,冷冷清清;另一边却是花繁叶茂,生机勃勃。高大的刺槐,只剩枝丫,而身旁的芒果树、油梨树和夜来香树却正绽蕾扬花,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那边在扫落叶,烧荒草,这边依然是“绿叶咸荫子满枝”,木瓜、香蕉,黄色、绿色,层层叠叠。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比如,八角茴香树,树冠如盖,叶如巴掌大小,随着黄叶飘零,新芽已开始绽出。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细心观察会发现,八角茴香树的落叶不在冬季之始而在冬季之尾。每当它的叶子变黄飘落时就预示着冬天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气温明显升高,故而人们又称它为报春树。8、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①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②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③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④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答案:第①句“地球上”限定了“距离太阳最近”的空间位置,如去掉就不准确。因为有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的星球。第②句“一些”说明“一样落叶”只是部分树木,并非全部。如去掉,就变成所有的树木都落叶,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准确。第③句“仅”强调时间之短,去掉后,不能表达出这一意思。第④句“更”与,前文的“有趣的是”相关联,强调了这里“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比前文“一个院里,一边是叶落枝秃,冷冷清清,另一边却是花繁叶茂,生机勃勃”有趣的程度。去掉后,表达不出“有趣”的程度。C①在大气中飞驶的高速列车,它所受到的阻力主要是空气的阻力,这种阻力与运行速度的平方咸正比,速度越快,阻力就越大。目前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已达到500公里以上,若使它的速度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摆脱空气阻力的障碍。②科学模拟试验表明,火车在真空状态下的运行速度,要比在非真空状态下快几十倍。如果火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只要将隧道中的空气抽成真空状态,而火车在接近真空状态下运行,几乎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可以长距离地滑行而始终高速度,这时列车消耗的能量极少,只是飞机的3%左右。地下隧道除通行列车外,还可以用于铺设油管、气管、煤炭输送管和光纤通信电缆,还能通过隧道进行超导输电。③展望21世纪,地下交通将成为开发重点。行星列车(即地下真空磁悬浮式超音速列车)将是世界铁路的研究课题,它将为造福人类描绘出一幅雄伟的蓝图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修筑一条具有真空状态的地下隧道。首先在地下1000米深处开挖隧道,遇上岩石坚硬地带时使用真空泵,使隧道的真空度达到规定的标准。车身用强度大,质量轻的合金材料制造,钢化玻璃的车窗与外界完全隔离。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万公里,比飞机快几十倍。9、读上面的文字,说说行星列车的运行所需要的主要条件是什么?①②③答案:①一条真空的地下隧道;②每隔一段安装一大型真空泵;③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强度大、质量轻的合金材料制成的车身和钢化玻璃窗。【当堂检测】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10、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11、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永生”?12、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13、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答案:第10题,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第11题“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第12题,作比较、举例子。第13题,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阅读下面的文字①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还自认为读书很多。更多的人不仅读书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②读书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饱学之士已经成为稀有物种,而且词汇本身是否还受社会钟爱也值得怀疑。当VIP、身价、富豪、点击率成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追捧目标时,谁还会在乎“饱读”呢?③“饱读”需要社会的支撑。过去的那些个年代,文盲虽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读书是社会风气,一个人或许目不识丁,却能对读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不仅仅是他的诗通俗易懂,更在于_______________。今天是个文盲与饱学之士同样稀少的时代,人人都能阅读,为什么却不以“饱读”为荣呢?其实,只要你比较一下:在机场候机楼里的大众座椅中埋首阅读受人尊敬,还是昂首挺胸走进贵宾休息室更受人注目?是挤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有意义,还是开辆宝马更具吸引力?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④“饱读”是做学问的基石。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你能知道这是遍阅隋唐史料、反复考证的结果;读黄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发现这是仔细翻阅《明实录》后的一份厚重心得。通读“前四史”是从前文人的基本,没有这样的根基就别做什么学问。可是现实中,发表文章的数量、每年出书的数字才是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的背后与“饱读”又多半无关,涉嫌抄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0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