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
1、古代自然观为什么被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常见形式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为物质的起源,比如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各种实物的要素;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处物质组成,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形”是万物的本源等等。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自发性、直观性。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自发地结合了起来②整体性和普遍性。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③思辨性。如人的右手、右脚比左手、左脚灵便;但其右耳不如左耳听力好。④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⑤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但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古代希腊和中国等的古代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可以称古代的自然观为朴素辩证自然观2、试论述近代自然观的形成历程及其特点1、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5世纪下半叶,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2、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与人无关的机器。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它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局限,具有较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另一方面,它对自然界整体的看法又低于古代,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观念。但是机械唯物注意是有它的局限性的:[1]形而上学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法密切相关的。所谓还原分析法,就是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要素)和简单的关系,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要素),分别研究各个部分(要素)的属性、特征、结构和功能,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但如此所得到的结论却是各个部分的共同属性,而不是原有对象的整体性。[2]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与人。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3]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4、辩证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的自然观实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由恩格斯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不应被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甚至也不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是在批判地扬弃旧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其突出特点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方法论依托。恩格斯的自然观集中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指出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在于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即劳动。再次,恩格斯还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他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既要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也要从根本上变革那种妨碍人们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社会机制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的自然观、特别是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促进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1)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事实的关系。提出假说的目的是解释新的实验现象,同时它还必须能解释所有经过实验复核的已知事实。即使仅仅存在一个事实是假说不能解释的,这个假说也应该进行修改甚至摒弃。例如燃素说由于不能对金属煅烧之后重量增加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而不能被普遍接受,最终被氧化说取代。(2)相容性原则相容性原则,关注的是科学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一般而言,科学假说不应与已知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若两者有矛盾之处,应首先检验科学假说。但科学理论也有其适用范围和相对性,不能将科学理论的正确性绝对化。若新事实一再支持科学假说,就表明旧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此时必须突破旧理论的框架,提出新的科学假说,解释范围更宽广的事实。当假说不断被完善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取代了旧理论时,它应继承旧理论中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合理内容,并将旧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形式包容进来。例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状态下的特例。(3)可检验性原则,科学假说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指的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非技术上的可检验性。有的假说根据目前的理论水平来看,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技术上的条件尚未具备,检验不能立即实施,所以此假说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检验性。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预言和推论紧密相连。如果一个假说不能作出任何预言,那它并不具备可检验性。相反,假说的推论和预言中可以被检验的越多,假说的优劣越易判断。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曾预言了两个重要效应: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和光谱线的红向移动。这两个预言分别得到实践证实,为广义相对论在科学理论之林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简单性原则,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坚信宇宙的简单性和有序性,都在不断追求事物之间简单、有序的关系。爱因斯坦曾指出: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应当是逻辑上简单的。科学假说的构建必须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要求在其体系中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这里的简单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有精确的评价指标,但可以帮助人们衡量科学假说的优劣。同时亦不能将简单性理解为假说的科学内容要十分简单,让非科技工作者一看就懂4、谈谈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构成。1、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抽象性;所有科学理论都具有抽象性,是对经验事实的简化或概括。这是因为任何事实或现象都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研究手段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经验事实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加以考察,因此在分析事实时必须对事实进行必要的简化,借助于理性思维中抽象与想象的力量,排除事实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征,即筛选出问题的关键变量从而使事实易于分析,并以纯粹的形态呈现出来。(2)逻辑性与系统性;科学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特征。科学理论不是诸多概念与原理的简单堆砌,也非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和论点的机械组合,而是一种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它建立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与严密的逻辑证明基础之上。2、科学理论的基本构成: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和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5、试述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现今的科学共同体规范基本基于默顿提出的五条科学的社会规范,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竞争性。普遍主义,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科学没有阶级性。对科学活动的结果接受或排斥,不依赖科学家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结果必须要服从普适性标准,即与现实及已证实的知识相一致。普遍主义也意味着科学大门为一切人敞开,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科学事业的殿堂。公有主义,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因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积累之上的。协作和交流是现代科学的基本要素,所以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无私利性,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科学家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接收或拒绝一种科学思想或观点,也不应以任何方式从自己的研究中谋取私利。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它要求所有的科学知识,不论新的还是旧的,都要经过仔细检验,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持怀疑态度。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能帮助科学家发展创新精神。竞争性,强调科学的社会建制要鼓励知识创新中的优先权竞争。通过同行的承认和奖励,肯定科学家的独创性工作,以补偿科学家遵守科学社会规范时履行的义务,激励科学家担当好其角色,以维护科学的政策运行。6、科技运行需要哪些社会保障?科技活动必须有充分的社会条件的保障,这些社会条件涉及人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环境。一、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是科技活动中社会投入的财力支持,它是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现代科技的经费投入不仅是一种事业性投入,而且是一种生产性投入。科研经费的数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事业规模和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二、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员是科技活动的主体,进行着能动性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活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科技人才,是开展科技活动最宝贵的资源。良好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是科技运行极其重要的保障。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三、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科技传播是科技社会运行的基础。信息资源指科技活动中所运用的信息文献或情报资料。科技信息指源于科技活动、反映科技活动状态、实现科技创造的信息。科技活动需要便捷有序的信息资源系统的支撑,科技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图书馆系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利用的科技传播手段发生着质的变化。图书馆实体的虚拟化、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信息交流与服务的社会化,成为今后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四、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科技活动要正常运行,除了需要有财物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及人才培养等社会条件外,还需要有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社会政治环境对科技运行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科技政策中,事实证明,科技政策控制着一个国家科技活动的规模、速度和方向。科技政策的作用常通过价值导向、相关政策渗透或直接的政策指向来实现。除政治环境外,恰当的经济和法律等制度,适宜的文化氛围,也是科技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7、机遇在科研中的作用。机遇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7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