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答:教材中“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包括:声韵美与辞藻美,感情美与理性美,朴素美与华丽美。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答“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本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1、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造句都十分准确、明白。针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明确此类文本的概念。它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于文学类文本,它注重逻辑思维,追求条理性,让读者从中感受逻辑和推理的力量,获得某种知识。而悼词首先属于实用类文本,其次也兼有一般文学类文本的特征,如何兼顾两者,我认为突破口在于欣赏这篇悼词的理性和激情之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悼词以它客观、严谨、责任的理性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也奠定了文本自身特殊的历史地位:它像一座矗立的丰碑,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丰功伟绩的光辉;它犹如擎天的火炬,照亮了全世界无产者前进的道路;它又像一曲低沉的哀乐,回荡在作者心田的上空,挥之不去……品读这篇经典悼词,鉴赏其中恩格斯情理交融的艺术表达,颇有几份味道。结构严谨巧设篇:全文起承转合,层层相因,自成一体,充满了鲜明逻辑的理性,也洋溢着作者内在真挚的情感。正如汪曾祺曾强调,文章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这种结构处理,从而使得情、理两者相得益彰。文章第2段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段话紧承文章开头关于马克思逝世情况的叙述,展开精辟简练的议论,并自然引出下文,成为全文论述的重点和总纲,文脉清晰,结构严密。而其中连用两个“对于”的介词结构,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和伟大贡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其逝世的无比惋惜的心情,比如“空白”两字,说出了正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亟待马克思指导之时,而他的溘然长逝,给全世界无产者留下心理上的茫然,心灵上的创痛,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之情。那么,这段中心评价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作为科学家理论方面的贡献,它包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其他研究的领域独到深广的发现。而作为革命家实践方面的贡献,即第7节的舆论宣传,创办国际工人协会。这样观点和论据形成严密的论证关系。为何先说理论贡献再言革命功绩?因为“这(理论贡献)在他的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理论研究是为了科学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他也曾说“认识一个世界是为了改造一个世界”,何况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有着内在事理联系,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作者评价时注意了这些内在的联系,同时又体现了对作为百科全书般的思想家的马克思的高度肯定与敬仰,也隐含了对以往那些脱离革命实践而作空想的社会思想家的批评。面对马克思取得的以上功绩,一方面,敌人争先恐后地驱逐,诽谤,诅咒他。而革命战友无不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因此作者高瞻远瞩,他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的人们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巨人岁月篇章的瞳孔,“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敌人卑劣行径的强烈愤慨,对革命战友无比的敬仰、赞美和深切的怀恋!直到今天,来马克思墓前瞻仰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中国人最多,这便是有力的证明!三称挚友耐寻味:全文恩格斯先后用了“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称呼的变化代表了作者对马克思评价角度的变化,也包含了作者慎重的思考和深沉的情感。在文章开头部分指称马克思时,分别用“他”“这个人”“这位巨人”来代替,使“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呼作为对马克思的核心评价的内涵得以反复揭示和再三强调,而且这样的表达,显示了悼词平静的叙述口吻,语言含蓄、隽永而深赡,作为最亲密的战友,以此方式寄托哀思,更显悲痛。而文章后面部分先后出现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样的句子,其用意表明马克思之所以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双重巨人。这里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是在“思想家”统属下并列的两个种概念。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可以认定为承上之句,但此段更重要的作用是来赞扬马克思重视实践、矢志革命的精神境界,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第7段就是从斗争精神、风格和成就的角度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称颂其革命家的本色。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臻于至境,必定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家。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炉火纯青,同时也必定又是一个科学家,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客观的称颂与无限的敬仰之情又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绵绵不尽的哀思!总之,作者对马克思称呼的微妙变化,本身渗透了以上理性的思索。而理性的审慎,又以情感作为内驱力!大悲无泪有何因:慎重追远,表达哀思是悼词灵魂所在,本文看似语气平静、低沉,但平静的文面下,必有涌动奔突的情感漩涡,作者悲痛万分,一句话,大悲无泪!譬如第1段:1.出现频率最高的数词:交代一个人逝世的时间竟具体到了几月几日几时几分的程度,用意无不是为了警示世人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同寻常,损失巨大,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远难忘的时刻,没有这一特定时刻也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2.反复出现的词语:如“思想”,思想家逝世了,停止思想了,说明逝者生前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停地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由衷敬仰。还有“睡着了”,修辞上采用讳饰,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希望他还会醒来,但事实已不可能,所以作者加了破折号说“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残酷事实的沉重的矛盾的心态。3.关键性副词:“还不到”“便”这些副词,说明马克思走得太快了,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他人,作者多想再和他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但这已经成了永久的遗憾和无尽懊悔。作者为何要这样含蓄表达?不难理解,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但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这篇演说时,不会忘记自己是作为无产阶级代言人来悼念自己的领袖,因此不仅仅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更主要是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来激励全世界的无产者,这就决定了只能深沉含蓄地抒发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作者这种对情感理性地抒发,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饮恨高歌感奋天:这篇悼词之所以成为经典,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马克思冷静、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这理性的评价又饱含作者深深的情感。1.关键词:如第4段“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豁然开朗”表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让人一下子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和实质,在恍然大悟之间,让人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高明与睿智;“在黑暗中摸索”则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以前所做的一切研究盲目、混乱、并且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马克思这一发现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流露出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2.关联词:第5段,让步,转折,递进等多种句式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严密的语言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成果,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天才般的智慧由衷的赞叹和敬佩。类似句子,文中还有很多,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哀思,但冷静评价的背后无不激荡着情感的浪花。总之,由于恩格斯特殊的身份,又在特殊的场合,注定了作者对马克思人格魅力的评价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对其去世的感情沉痛、缅怀深切而有所克制。而这浓烈的情感与文章客观冷静的叙议相结合,与内敛凝练精要的语言融为一体,又使情感表现更为诚挚而含蓄,深切而更加感人,这时全文理性的评价与激情的抒发已成水乳交融之态。3.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进行分析。《雪野里的精灵》赏析:前四段,写定林寺中那棵巨大的银杏。它使“我”被其强大生命力所征服,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渺小、卑微和人生的短暂。但这棵巨树,并非“雪野里的精灵”;它给“我”的感悟,并非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这几段在全文中属于宾,是中心内容(主)的反衬,为下文写“雪野里的精灵”作反向铺垫。第⑸段,承上启下。“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句是全文的总括。⑸⑥⑺三段写崂山顶上、巨石之下的一片长在雪地中的美丽小花,它们虽卑微但坚忍、蓬勃的生命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第⑸段写冬日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写竹林边“柔草如菌”,均是下文写雪野小花的衬托、铺垫之笔。第⑥段主要用拟人手法写小花的形神,生动表现了它们的美丽、顽强和生机蓬勃。第⑺段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雪野小花“是春的启明星”。⑻⑼两段写长白山森林中一种长在雪地里的蓝色小花“白头翁”,它们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第⑻段中用“跃入”、“燃亮”,这化静为动的写法,把小花之蓝色写得活泼灵动,也突出了这蓝色小花的生命活力。第⑼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反衬(“纤细”对“坚韧”,“孱弱”对“刚强”,“小小火焰”对“巨大寒流”,“火热的心律”对“厚厚的冰窖”)和拟人手法,突出了“白头翁”弱小之形中蕴藏坚韧、刚强和博大的特征。后三段总结全文,得出全文主旨:雪野中的小花小草,也和那些强大的生命一样,是生命的奇观;它们虽不曾轰轰烈烈、大红大紫,但也不容践踏。这三段主要运用对比反衬和比喻手法。其中,“浩歌”指宏大壮丽的、轰轰烈烈、激荡人心的生命境界。“寂寞”指纤小柔弱、默默无闻但坚韧刚强的生命境界。从构思来说,本文的主要手法是对比反衬:以巍峨峥嵘的大生命对比反衬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突出了“纤弱但坚韧的小生命也是生命奇观,也不容践踏”的主旨。从人文性来说,本文体现了当今社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本文标题:基础写作形考任务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78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