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当代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答: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也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主要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是否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答: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是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石。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是什么?答: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答: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与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必不可免;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既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6.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答: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二章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答:1.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内涵、形式、特点上相互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联系、作用、不可分割。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章1.为什么说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收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方式及其规律。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的有机结合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第四章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答: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家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时,可能会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阻碍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竞争中,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而使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2.试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两种资本划分的依据、内容及目的的区别。答:划分依据: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划分的;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是按资本价值周转的方式划分的。目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程度;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内容: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工资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原因.答: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原因:1)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什么?第六章1.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本文标题:马克思原理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86775 .html